原標題:濟南4年改造236個城中村 揭城中村咋劃定村民咋辦
補償、保險、救助等保障措施并舉
讓失地村民徹底變市民
日前,山東濟南下發了城中村改造的實施意見,確定到2017年,將啟動全市236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其中今年將啟動92個。這些城中村是如何確定的?安置房如何享受完全產權?村民的生活又受到哪些影響?近日,記者采訪了濟南城中村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
“城中村”是如何確定的?
中心城區41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村莊就是城中村改造的范圍
近日,濟南出臺《濟南市中心城城中村改造近期建設計劃》,為城中村改造列出時間表。到2017年,將啟動全市236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其中今年將對92個城中村進行改造,涉及村民15.5萬人。
到底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是如何確定的?濟南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濟南市城中村的改造2005年正式啟動后,一直在進行。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濟南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410平方公里以內。“中心城區41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村莊就是城中村改造的范圍。”
該負責人介紹,“這個規劃范圍并不是普通市民所想象的南至南二環,東至東二環這樣的范圍。”根據規劃,長清還有一部分,西城和東邊開發區還有很多城中村。
改造先后順序如何確定?
有重點工程帶動的會優先改造,像奧體片區、西客站片區等
為什么有的城中村優先改造,有的改造時間卻較晚?“有重點工程帶動的會優先改造,像奧體片區、西客站片區、長清大學科技園片區。”
負責濟南某區城中村改造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有的城中村容易開發,“因為地多人少,除了建設安置房、保障房、還能有土地作為開發用地和統征統籌用地,比較容易引來開發商,較為容易開發。”不過有些城中村,地少人多,也沒有大型項目帶動,“可能現有土地連按照標準建設安置房和保障房都不夠,這些城中村的改造可能就要稍為靠后。”
該負責人介紹,今年確定的92個城中村改造,有的是要啟動的,多數是續建的項目。目前來看,這些項目的進展都不一樣。有的項目已有投資意向人或土地熟化人,有的村居已開始動遷,有的已經開槽建設。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市中、歷城、天橋、高新、長清等區,歷下區的項目相對較少。
和棚戶區改造有啥區別?
城中村改造相較于棚戶區改造來說,工作要困難繁雜得多
據濟南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城中村改造就是所謂的舊村改造,“舊村”這個概念現在不存在了。“城中村改造已經納入棚戶區改造,從中央層面上,已經不存在‘城中村改造’這個概念了,就剩下棚戶區改造。”但是,濟南還保留“城中村改造”的概念,為了區別棚戶區改造。
據某區負責城中村改造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城中村改造工作相較于棚戶區改造來說,工作十分繁雜。”棚戶區改造只涉及棚戶片區開發,居民居住生活條件的改善。棚戶區在改造前,土地是國有建設用地,居民是城市居民,居民享受的社會福利也為城市居民福利。
但是城中村改造困難就很大,“這是由村民到市民的變化,不僅涉及到居住條件的改善,還涉及到土地性質、社會保險、戶籍、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據記者了解,山東省和濟南市曾先后實行“農轉非”,將城中村村民的戶籍轉變為城市居民。雖然變成了城市戶口,其實他們還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待遇,如申請城市低保,這些人是不能申請的。而且這些人還是依靠原先的村集體經濟來生活,“這些情況將在城中村改造后,徹底完成村民到市民的轉變。”
安置房咋實現完全產權?
過去已改造或正在改造的項目,安置房也要實現完全產權
“城中村改造后,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獲得享有完全產權的安置房屋。這是此次改造意見最大的亮點之一。”濟南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完全產權后,安置房就跟商品房完全一樣了,這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實惠。
按照有關規定,安置房在充分考慮公共面積分攤的情況下,多層建筑按人均建筑面積40平方米安置,小高層建筑按人均建筑面積43平方米安置,高層建筑按人均建筑面積47平方米安置。
“按照這個要求,不僅僅是列入今年改造的項目要完全產權化。過去已改造或是正在改造的項目,土地性質也要做好轉變,安置房也要實現完全產權。”該負責人說。
土地成本增加,對改造主體來說也是增加了負擔。對此,該負責人說,未來土地收益分成進一步向區里傾斜。土地招拍掛出讓后,土地出讓總價款的60%先行撥付到各區,作為城中村改造成本;土地出讓凈收益的70%撥付各區,專項用于城中村改造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平衡。
“完全市民化”如何實現?
安置補償、養老保險等保障措施,讓失地村民徹底變市民
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將實現完全的“市民化”。有了安置房的村民,失地后的生活如何保障?
“除了安置房,會再建另外的房子,可以是工業的,可以是商業,統一經營,來出租,產生的效益給老百姓發工資。”該負責人說,城中村的保障房與“保障性住房”是兩個概念,保障房是給老百姓發年底分紅的。
記者了解到,城中村改造后,生活保障用房按人均建筑面積30平方米予以保障,建設資金按普通商品住宅的建安成本納入改造成本,超出部分由集體經濟組織自籌,產權歸集體經濟組織,未經批準不得轉讓,其收益用于保障原村民的未來生產生活。
該負責人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家三口,保障房的面積就是90平方米,如果在一個好的地段,正常經營下,每月的租金就有幾千塊錢。
該負責人介紹,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參加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機制。符合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條件的,可參加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符合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條件的,可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符合企業職工和靈活從業人員參保條件的,可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此外,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全部納入濟南市的社會救助范圍,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市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其他社會救助標準的,依法享受相關社會救助。
為了做好就業扶持。將城中村居民納入城鄉就業扶持的重點范圍,通過鼓勵創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促進城中村居民充分就業。
“總的來說,城中村改造將會統籌解決被改造村居民的安置補償、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經濟體制和社區管理改革等問題。”該負責人說,“村民變市民”最終是實現“村民變市民、集體土地變國有土地、集體經濟變股份制經濟、村莊變社區”四個轉變。(喻雯 蔣龍龍)
敏感的城中村改造
在連日來的調查和采訪中,記者發現,相關負責人對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多語焉不詳,或者直接給記者講,“城中村改造工作太復雜、太敏感了,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較大的社會問題。”他們為何這樣敏感?
誠然,與較為成熟的棚戶區改造政策相比,城中村改造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一位基層負責人曾經這樣告訴記者,城中村政策是由村民到市民的完全變化,不僅涉及到居住條件的改善,還涉及到社會保險、戶籍、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今年城中村改造文件的出臺就先后進行了100多次會議,經過相當激烈的爭論,才基本確定政策。
探訪中,還有一些基層負責人向記者反映,一些政策來回變,“把本來不敏感的政策變得敏感了。”記者查詢發現,近些年,濟南市關于城中村改造就出臺了4個文件,分別是2005年濟南首次出臺的《關于加強和規范城區舊村(居)改造工作的意見》(濟發〔2005〕20號)、2009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市區村莊改造建設的意見》(濟政發〔2009〕31號)、2011年下發的《關于加快中心城城中村改造的意見》(濟政發〔2011〕15號)和2012年出臺的《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心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通知》(濟政辦發〔2012〕31號)。文件之間精神雖有傳承,但是每次都會出現政策微調。有基層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文件的改動說明政策越來越完善,但變動卻讓基層辦事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怎么著手,也不敢講話。”
調查中,更有基層負責人透露,城中村改造審批手續涉及眾多部門,耗時長而且不容易辦理,所以一些項目的手續并不完備。這也成為他們不愿多講的理由。
但是,城中村改造不僅涉及到城市將來的發展,而且關涉眾多的居民。既然大的政策已經定下來,就應該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搞好銜接,該配合的配合,該出細則的出細則。一定的謹慎和細致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以敏感為由藏著掖著,就不是合適的工作方法了。
尤其是基層單位,直接面對居民,對政策理解不透的應該及時對接,吃透政策,這樣才能更好地向居民進行講解。而對于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應及時反饋,尋求解決的辦法。只有多方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推諉或不作為,城中村改造才能“脫敏”,才能更順利,城市也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