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家底”,要有一定勇氣,更要有一種自信。日前,中央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三公”經費,全面向社會公開,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筆筆數據,更讀到了一份可貴的施政自信。
長期以來,三公經費飽受爭議,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陽光”。機構較大,出國費、車輛費、接待費,加起來不是一筆小數目,一旦示人,被輿論包圍,可能會觸及一些“痛點”,這樣那樣的憂慮,讓一些部門畏難而不愿公開。一心為民,對自己有信心,對群眾有信心,就應該敢于曬“三公”。事實證明,把“三公”曬出來,盡管有些數據不好看,但群眾能看到你的誠意,有助于消除隔閡、增進理解,有利于加強監督、減少支出,形象不但不會受損害,反而會在坦誠交流中“加分”。
事實上,把“三公”坦露于眾,也能增進廉政勤政的信心。已公布的“三公菜單”,那些下降的招待費、車輛費,體現了轉變作風、厲行節約的成果,也呼應了群眾的切身感受。以往機密的數據公開了,以往只升不降的費用下降了,奢侈浪費等頑疾并非不可醫治,這為進一步轉作風增添了動力。
當然,經費公開只是第一步,還有不少問題和短板。如,有些數據還是粗線條的,有的還在“躲貓貓”、捉迷藏,公開越往下越遞減,有些地方還在遮遮掩掩,沒有跟上公開節拍,等等。公開沒有回頭路。我們要有自信,讓公開范圍再大些,公開項目再細些,努力讓公眾監督的目光,抵達公款消費的每份菜單上。(孫秀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