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深度調整考核“指揮棒”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實現程度”指標,權重由以前的60分降低為25分
新增空氣細顆粒物濃度現狀及改善率、政府債務率、過剩產能化解率等指標

本報濟南4月13日電(記者 劉成友) 有什么樣的考核“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日前下發的《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進完善17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工作的意見》,標志著山東省科學發展新一輪綜合考核標準的全面實施,考核導向由注重比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轉變為注重比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
新的考核辦法中,各項指標權重有增有減。
新增空氣細顆粒物濃度現狀及改善率、政府債務率、過剩產能化解率、公共衛生服務改善率等指標。這些指標,既能體現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與民生息息相關,第一次成為重要的考核項目。其他新增指標還有,稅收占公共財政收入比重及提高幅度、城鎮化質量系數、市場主體數量及增長率、糧食產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
在指標權重分配上,突出轉型發展這條主線和質量效益這一中心。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科技創新、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明顯加大了。比如,體現發展質量的稅收占公共財政收入比重及提高幅度、服務業占生產總值比重及提高幅度各占50分,為單項指標的最高分值;體現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及提高幅度、人才發展指數、空氣細顆粒物濃度現狀及改善率各占40分,比重都很高。
備受關注的“GDP考核”權重減輕了。記者看到,“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實現程度”指標,權重由以前的60分降低為25分。“這個調整,可以進一步糾正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傾向。”山東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新的考核標準著力強化考核“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引導各級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來。
新考核辦法更加注重差異考核。既設置目標差異指標,鼓勵各市努力完成目標任務。又設置地方提升指標,引導各市立足本地優勢,走特色化發展路子,著力解決薄弱環節和突出矛盾。比如,對沿海幾個市考核“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幅度”,對內地幾個糧食生產大市則考核“糧食高產創建田面積”,對魯西南欠發達的菏澤市則考核其“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師生比”等。
由山東首創的“群眾滿意度”這項考核系數,此次也得以微調。擴大了訪問群眾樣本的數量,將民意調查由一年一次,總數3萬人,調整為一年兩次,總數10萬人。訪問固定電話和手機的比例也由原來的5∶5調整為4∶6,并引入“縱向系數”概念,使群眾滿意度的運用更加科學合理。
借此次新辦法出臺,山東還將加強對各類考核的統籌整合和清理整頓,精簡和取消各類專項考核,確需保留的也要減少指標、簡化考核,防止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繁瑣考核,避免“一票否決”過多過濫,切實減輕基層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