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二十八,麥芒一扎扎”,可現在已經農歷三月十四了,仲宮鎮北侯村60歲的林燕喜的麥子卻只有20厘米高,還不及往年此時的一半高度。要是再不下雨,全村僅剩的幾戶種麥子的村民幾乎要面臨絕收。
本報見習記者 王皇
山區麥子缺水不長個兒
北侯村村民林燕喜的麥地在村子東邊一處平整過的高地上,因為地勢高、天旱,今年全村僅有約5戶人家仍在種麥子,而從村口到村東頭山上山下近百畝耕地上,除去約7小塊,每塊約七八分的麥地外,其余全是立著玉米秸稈的荒土。
冬小麥,頭年中秋節后播種,今年陰歷五月能收。現在正是麥子生長最快的拔節期,林燕喜的麥子已經有了4節,但每節都只有半指長,因為沒有充足的水分。
看到已經長出的米粒大的幼穗,林燕喜不喜反憂,“今年的穗子抽不多了,再下雨也難高了,1畝地能收200斤就已經不錯了。”而去年這時,麥子已經有40厘米高,1畝地收了七八百斤。南部山區因地勢高,無灌溉水,種地都是“看天吃飯”,但今年天公特別不作美,“過冬幾乎沒下雪,春天一滴雨也沒有,太旱了!”林燕喜說。
在村口極為金貴的平地上,僅有4小塊麥地。雖然長勢不好、幼穗被飛鳥吃得所剩無幾,但在滿是荒土的背景中,也顯得格外青蔥珍貴。南侯村的徐大姐用三輪車從家里拉了4罐水來。徐大姐說,這些水并不是澆地的,而只是為了稀釋殺蟲藥,4罐水約有10升,但要澆這些渴了近半年的地遠不夠用。“本來天旱就結得少,蟲害加上鳥害,這幾塊麥地幾乎就要絕產了,連麥種也留不下。”
“我們這里多數人家都不種麥子了,多數只種棒子、棉花,現在已經是播種季節了,但沒有雨也種不了,因天旱全年只能種一季東西。”村民雖然對天旱很無奈,但似乎早就接納了靠天吃飯的日子,雨來了,村里人才敢忙活,雨不來,他們都怕白忙活。
而遭遇干旱的并不只是南侯村、北侯村,據農業部門9日統計,今年全市318 .1萬畝小麥種植面積中,有31 .2萬畝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干旱主要分布在章丘、平陰、歷城及市中區灌溉條件較差的南部山區。
澆水成本高,不如買面吃
南侯村和北侯村被南部山區的小丘陵包圍,東邊就是錦繡川水庫。現在兩個村都有機井,家家已經通上了自來水。但種地卻還是要看天吃飯。村民說七八年前家家都能種上麥子,那時能從錦繡川水庫引水灌溉,“1畝地灌滿1天也就七八塊錢,有時候還免費。水渠都能通到山坡上的地里。”林燕喜說。但為了保障城區用水,錦繡川水庫的水已經不能再供村里灌溉。
現在天旱得不行,不久前林燕喜咬牙從麥地旁的鄰居家接水管澆了一次水,但也只是解了點急渴。但林燕喜不敢再澆水,因為要讓麥地喝飽成本就高了,“澆透了至少要五六十方,澆一次就要100多元,澆不起,也不讓澆,村里的機井還要供大家生活用水,人人都澆哪里能夠。”種麥子澆水成本太高,還不如買面吃,村里人家家都要到集上買面粉。
林燕喜旁邊的麥地去年春天就開始種樹,核桃樹、櫻桃樹都已經發芽,徐女士也在自己的麥地里種上了70棵桃樹, “樹不怕旱,種的時候澆點水就行。”但看著祖輩辛苦開墾平坦的土地,徐女士覺得種樹太可惜。
據氣象預測,今年4~5月全市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濟南市農業局技術人員說,今年土壤失墑較快,病蟲越冬基數高,預計病蟲害中等發生,需及時做好澆水、追肥以及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