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煙臺大學第七餐廳的7名保潔員主動開展“光盤行動”,帶頭吃學生剩飯,以提醒學生節約糧食。在7位保潔員的感染下,煙臺大學各餐廳的剩飯越來越少了,校園內一些社團和學生志愿者都加入到提倡節儉反對浪費的宣傳中來。
因“吃剩飯”而出名的7名煙臺大學食堂保潔員,在新學期開始后相繼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近日,由于這場“辭職風波”,他們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學校食堂管理方對“辭職”一說并不贊同。“本來保潔員都是臨時工,每年都會換一批,基本上過個一年半載的就不干了很正常,也沒人跟我打招呼,他們就直接不來了。”3月20日,煙大第七餐廳四樓負責人張經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保潔員之一的羅玉龍證實了管理方的說法,“我是春節回來就不干了,現在在兒子經營的攤位上幫忙。隊長樸龍煥則是年前就告知隊員,下學期要到連云港去打工。”
記者了解到,7名保潔員此前每個月工資為2000元,他們并未與學校食堂或者后勤部門簽訂任何勞務合同。“我不干保潔員也沒跟餐廳老板說,所有的保潔員都是這樣,直接不用去了就行,這是慣例。”羅玉龍說。
7名保潔員離開食堂之后,都找到了新的工作,其中62歲的周立勝也到兒子的經營點幫忙。他的生活并不輕松,一家四口擠在僅有60平米、每月房租1500元的房子里,因此提起去年的獎金分配,他有點不太開心。
“我們幾個人去年到濟南參加過節目,餐廳把我們3000塊的獎金分給了10個保潔員。”他說。而這3000元的獎金,也是7名保潔員因為“吃剩飯”出名后獲得的為數不多的獎勵。
去年底,7名保潔員“吃剩飯”一事獲得了山東十大凡人善舉、齊魯公益盛典“年度項目”等榮譽稱號。
“可這些榮譽都是媒體評的,非官方的,幾個保潔員雖然事跡感人,但現在還不是道德模范。”煙臺市文明辦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我們官方認可的只有‘道德模范’,現在我們正積極推進道德模范的幫扶工作,定期慰問,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扶助。他們不是道德模范,就不在我們的重點幫扶之列。”
根據現行規定,省市兩級的道德模范均為兩年申報、評選一次,評選人數不確定,根據實際情況來操作,而且申請省級道德模范必須得先獲得市級道德模范。
“申報道德模范必須得有基層單位推薦,推薦單位要對申報人負責,確保其事跡真實且以往無不良記錄。”煙臺市文明辦綜合科工作人員表示,“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一般道德模范可分為五類,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和誠實守信,現在如果有符合上述五類的人便可申報明年中旬評選的道德模范。”
由于工作和戶籍限制,煙大7名保潔員在基層單位推薦一環具有難度。“在實際操作中,包括媒體在內的其他單位也可以推薦‘好人好事’申報道德模范,但前提也是申報單位必須對申報人負責,保證其事跡真實無不良記錄,且作為聯系方與評選委員會保持聯系。”煙臺市文明辦工作人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