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近期重點工作》(以下簡稱《重點》),區域內將推進包括交通一體化建設、產業協作發展、未利用地一體化開發、生態環境共治等9個方面29項工作。
根據《重點》,區域內通過招商引資、技術改造、成果轉化、改制重組等手段,培植壯大畜牧、水產、蔬菜、林果和糧棉加工等5大龍頭企業集群,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和“渤海糧倉”工程建設。去年,濱州“渤海糧倉”工程實現新突破,在中輕度鹽堿地上種植1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300公斤以上。
“針對黃三角洲產業特點,集成示范推廣了100余項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省科技廳副廳長郭九成介紹。
“區域內將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重點,完善河流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尤其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區域內6市19縣環保會商機制,推進區域環保一體化進程。”省環保廳副廳長王光和告訴記者。
據了解,區域內已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重點加強跨區域河流污染物排放管理,堅決限制高耗能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積極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將“黃三角”變成“綠三角”。
黃河三角洲最大的優勢是土地后備資源豐富。省發改委、省區域辦主任張務鋒說:“支持黃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協作互動發展,加快構筑高效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落實未利用地開發政策,2014年再開發20萬畝。”
目前,區域內未利用地開發總面積達到89.6萬畝,竣工面積達到42.2萬畝,通過建立省土地指標交易平臺,已完成耕地異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3.23萬畝,獲得收益10.3億元。
據了解,去年以來,共安排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14.65億元支持東營、濱州、濰坊三市進行未利用地開發,分三批下達了未利用地開發計劃,安排項目近30個,目前已竣工9個項目,完成開發面積37.07萬畝。
“區域內每年安排約占全省(扣除省專項和青島單列)20%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單列2萬多畝未利用地專項指標,保障區域內的民生項目、‘四海一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保障建設項目及時落地。”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慶坤說。
根據《重點》,為確保完成年內開發面積指標,區域內將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工程質量,提前實現省政府確定的到2015年開發110萬畝的任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