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簡稱《規劃》)正式公布,這是我國首次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發布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國務院新聞辦就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財政部預算司司長許宏才介紹《規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262個資源型城市
67個衰退型城市
杜鷹介紹,《規劃》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首次確定了資源型城市在全國的分布,在全國眾多城市里篩選出了262個城市,把它們認定為資源型城市。不僅如此,還根據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樣兩個指標,又把這262個城市區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這樣首次摸清了全國資源型城市的家底。
其中,67個城市由于自然資源趨于枯竭,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被列為衰退型城市。
開發礦山先付
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
對記者提出的如何有效監督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的問題,杜鷹回答,我們建立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國土資源部是主管部門。所有的礦山開發主體,都要為將來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先付一筆保證金,這筆保證金的主要用途就是礦山環境恢復,比如礦山的沉陷區,比如礦山的植被被破壞等等。
胡存智說,關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已經建立起來,用于促使礦山企業加大礦山環境治理的力度。初步統計,到2012年年底,全國累計繳存的保證金有612億。
另外,除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以外,國家對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投入的力度也是逐年在加大。
對資源枯竭城市
繼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對于如何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的問題,許宏才回答,中央財政對資源枯竭城市的支持,除了專門設立了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資金之外,還會通過正常的收入分享的制度安排,還有其他專項轉移支付,繼續給予支持。
比如說資源稅改革,大家知道,資源國有、地區間分布不均衡,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我們國家考慮到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并且特別是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問題比較多,除了海上石油資源稅之外,其他資源稅是作為地方稅。
隨著改革的推進,這些資源型城市通過資源稅能夠更多地分享到一部分收入,這也是中央財政支持很重要的一方面。
(綜合新華社和中國政府網報道)
山東共有14個資源型城市
成長型城市:昌樂縣
成熟型城市:東營市、濟寧市、泰安市、萊蕪市;招遠市、平度市
衰退型城市:棗莊市;新泰市;淄川區
再生型城市:淄博市、臨沂市;龍口市、萊州市
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
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被規劃為礦山工業旅游區,棗莊市臺兒莊大戰遺址被規劃為紅色旅游區,濟寧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區被規劃為人文歷史旅游。
重點培育的接續替代產業集群
棗莊市煤炭深加工產業集群被規劃為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棗莊市機床產業集群被規劃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濟寧市曲阜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棗莊市臺兒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被規劃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工程
棗莊市棗陶煤田閉坑礦區、淄博市淄博煤田閉坑礦區被明確為塌陷區重點治理工程。
污染物防治重點治理工程
新泰市華源煤礦區被明確為矸石山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