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濟南11月14日訊 “德國人修膠濟鐵路的時候,在臨淄附近修出了一個‘彎’,繞過了齊國古城。”今天上午,在山東省人民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公共交通建設與文物保護單位可能產生的矛盾。他同時也透露,山東將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工作將“同步進行”。
與2009年之前相比,我省省內“國保”和“省保”單位數量又增長近一倍。謝治秀介紹,從1961年至2006年,國家先后公布了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有101處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1997年以來,山東省先后三次公布了68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3月,山東省95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處合并項目單位進入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總數達到了196處。今年10月,山東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60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1293處。
“此前,僅僅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公布,在城鄉區域建設與其他基本建設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矛盾。”謝治秀指出,本次文保單位的公布,我省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工作“同步進行”。
為了說明“同步劃定”的重要性,謝治秀還向記者們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德國人建設膠濟鐵路時,在淄博附近“抖”了一個彎,繞路避開了附近的臨淄齊國古城。2008年,山東想要建一條內陸直線到達青島的快速通道,在同樣的地方遇到了問題。“公共交通投資動輒1個多億,但是古城一旦破壞,不可修復。”謝治秀回憶,當時“工作非常難做,一天被叫去好幾次。”不過,文物部門還是“頂住了壓力”,最終方案繞開了齊國古城。
今年7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十二部法律的決定。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是《文物保護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這次,山東一改過去保護單位公布后保護范圍劃定滯后的弊端,兩項工作同步進行,使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和環境更加完整,保護工作于法有據。
“也就是說保護單位公布了,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也相應的公布了,這其中牽涉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好處是更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效地避免了在基本建設中特別是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文物被盲目、粗暴破壞。”謝治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