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種昂 郭樹清擔任省長后,一面著手在個別領域實現突破,如金融改革,一面統籌山東整體的經濟發展布局。“金改”中,郭樹清把濟南定位于區域金融中心;在整體規劃中,“大濟南”則被作為振興山東經濟三大支柱之一。
近日,山東省政府公布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按照《規劃》,濟南及周邊6地市將聯合組成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一直以來,濟南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規模偏小、人口偏少、實力偏弱,始終處于尷尬的落后地位。自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濟南被邊緣化的趨勢盡顯。
在郭樹清著力推動的《規劃》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將成為全省改革開放先行區、轉型升級示范區,未來將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城市群經濟圈。
被邊緣化的濟南
在郭樹清的“金改”即將啟動之際,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也被重新劃定。8月28日,山東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省會濟南及周邊的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7地市將共同組成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這一經濟圈人口3368萬人,面積52076平方公里,GDP為16276.18億元,分別占山東34.8% 、33.2%和35.81%。占山東1/3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被定位為全省改革開放先行區、轉型升級示范區。
山東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可省會濟南對周邊地區卻一直沒能產生足夠的輻射力、帶動力,也未能形成緊密的城市圈。直到1980年,濟南GDP在全國城市排名中居第13位。可如今,省會城市濟南在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排名中已跌至第23位,甚至排在鄭州、長沙等內陸省會之后。一項在坊間流傳甚廣的“十大沒落省會城市”排名中,濟南赫然在列。
2010年以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濟南被排除在外,邊緣化趨勢盡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黨國英在為濟南發展診脈時指出,濟南處在眾多強手的包圍之中:北有京津;東有青島為首的膠東半島;西面,河南在構建中原經濟區。濟南需要從更大范圍來審視自己,決策者一定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盡快找準新的發展方向。
2013年初,山東省省長郭樹清上任伊始,赴濟南、萊蕪、聊城、泰安等地考察。他發現,省會濟南及周邊7個地市地理位置相接,經濟聯系密切,人脈文化相通,已構成典型的環狀城市群經濟圈雛形。在布局金融改革的同時,郭樹清親自參與研究、力推《規劃》的編制進展。
山東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是參與《規劃》制定的專家組成員之一。他認為,山東東西延綿700多公里、人口規模近億的巨大經濟空間,僅靠一個半島城市群帶動是不夠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占山東經濟總量1/3,空間上是橫跨東、中、西三大片區的中間地帶。這一區域發展,對于銜接山東東部與西部地區,以及山東整體經濟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與此同時,山東省政府還公布了《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由此,山東形成了三大經濟區域的新格局——以青島為龍頭的東部半島經濟區、中部以濟南為中心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以及西部經濟隆起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