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超標,老教師當起伙夫
煙臺市牟平區大窯鎮沙子小學已經很多年沒有進新人了。沙子小學的劉老師說,“年輕人不愿來,農村的機會也少,比如評職稱,雖然有名額,但一般都要一定的榮譽為條件,而城里老師獲得榮譽的機會要多。”
農村學校招不到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因為老師滿額。隨著生源減少,加上撤并潮后很多鄉鎮就剩下一所中心小學、一所初中。學校少了,但老師沒少,教學崗位也就那么多。于是,有的學校,只能讓年輕點兒、教學好的老師繼續教學,年紀大的就做其他工作。
牟平區的一些鄉鎮學校,有的老師在伙房做飯,有的是學校保衛,還有的打掃衛生。沙子小學有300多名學生,在教學一線的老師有大約30名,而整個教職工在編人數卻多達50名左右。
“老師的身份,干得卻不是老師的活。”一位一直在農村一線教學的老師說,“你看,農村老師的配備都滿當當的,所以不可能進新人。”
不少鄉鎮學校往往只能撿城里學校“淘汰”的師資。煙臺市牟平實驗中學一位老師說:“今年牟平一中‘淘汰’了五六十個老師,他們不能適應高中教學就被下放到初中小學任教,經過統一考試,考得好的繼續留在城里,差的就被分往鄉鎮了。”
鄉村教師進城交流不愿回去
“整體上城里的老師質量要比農村好得多。”一位曾經在農村學校當過校長現在申請調往城里工作的老師說,“長期這樣,必然會造成師資結構越來越不合理。”
教育部門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緩解教育資源失衡,開始有計劃地每年選調城里的老師去農村支教,同時選派農村的老師到城里學校培訓。
9月2日,萊蕪市鋼城區教育局連續第八年組織全區各鎮、街道的56名優秀教師到鋼城區偏遠山區中小學支教,支教時間不少于一學年。按當地規定,在城鎮同一學校任教8年的教師,一般都被安排至少參加1次支教活動。在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支教的同時,還置換出農村學校的教師到城鎮學校掛職鍛煉,掛職時間一般也為一學年。
“但現在問題是,農村老師一到城里就想辦法留下,而城里的老師由于種種原因,家庭、職稱等往往不愿下去。”上述老師說,支教的形式終究只是權宜之計,無法根本上改變農村優質師資向城鎮學校流動、教育資源日益失衡的嚴峻現實。(王浩奇 郭延冉 李楠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