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7月24日電 (記者陳尚營、高潔)“均價8000多元的海景房!很便宜啊!”這并非房地產商的宣傳廣告,而是濟南網友對日前濟南暴雨的無奈吐槽。
自去年北京“7·21”暴雨后,今年進入7月份以后,武漢、成都、廣州等城市相繼遭遇暴雨侵襲。井蓋被沖開、馬路變河道、立交橋下成水塘、汽車水中熄火……一到雨季,困擾中國很多城市的“澇病”總是揮之不去。
面對網友“歡迎到內陸城市來看海”的紛紛吐槽,各地也努力尋找“治病良方”。但有專家指出,城市地下框架已經形成,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往城市規模小、人口少,內澇問題并不十分突出,建設時‘重地上,輕地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前設計的下水道、排水設施等建設標準普遍滯后。”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副院長賈超認為,城市排水管網的欠賬是中國很多城市屢犯“澇病”的主要原因。
曾經在武漢求學時看過“海”的張紫薇,最近又經歷了在濟南“看海”的過程。不得不挽起褲腿淌過污水時,她不禁抱怨,“怎么中國的下水道這么不給力?”
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張克峰告訴記者,“給力”的下水道需要較高設計標準。內澇這個“城市病”,根子在過去,近些年經過逐步治理,一些城市已有好轉,但仍然無法根治。
張克峰說,一些城市的管網工程承受能力設計規劃,僅局限于一年乃至幾年不見的暴雨,一旦碰上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就束手無策。
既然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專家建議,現階段要著重在利用現有設施上下工夫。
“蓄水是解決城市內澇的好辦法之一,可以在居民小區里面或周邊建蓄水池,將路面做成下滲路面,建造下凹綠地等,把雨水留住,既可以使雨水下滲到地下補充地下水源,又可以緩解雨水大量涌入城市排水管道的壓力。”張克峰說。
賈超也為治療中國城市“澇病”開出藥方:使用透水混凝土,讓雨水迅速流入地下,解決現在的瀝青或者混凝土路面太封閉的問題,防止城市內澇的同時,能有效補充地下水。
國務院辦公廳此前已發出通知,“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原標題:城市“澇病”難根治 網友吐槽“來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