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都市報7月3日訊(記者 周曉荷) 嶗山擁有103.7平方公里的海岸線,為了實時掌握沿海的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動態變化,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聯合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相關海域等進行監測。7月3日,記者獲悉,根據日前公布的相關監測報告,嶗山近海水質狀況總體良好,但南窯河COD含量超出相關標準11.27倍。
據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監測時間為2013年4月24日。監測單位在嶗山近岸海域共設15個監測站點,其中嶗山頭以西設置6個站位,嶗山頭以北設置 9個站位,進行了包括水文和化學環境、沉積環境、生物環境三項監測,包括水溫、鹽度、pH、DO 、COD 、亞硝酸鹽氮、重金屬(銅、鋅、鉛、鎘、汞、砷)、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
在對轄區內漢河、南窯河、曉望河、王哥莊河四條主要入海河口水質進行的檢測中,漢河、南窯河、曉望河和王哥莊河水體pH值、氨氮、揮發性酚、汞、砷、銅、鉛、鎘、鋅含量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要求。但南窯河COD含量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超標倍數為11.27倍。
根據對嶗山區流清河灣增養殖區(網箱養殖區)的監測,該月青島市嶗山區流清河灣增養殖區水質狀況良好,水質監測指標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標準)的要求,水質處于貧營養水平,調查海域浮游植物數量處于低水平,多樣性處于差至一般水平,海域浮游動物生物量處于較低至豐富水平。
據悉,作為青島市重要的水產養殖區的嶗山區,目前養殖品種已達二十余種,其中海參、鮑魚、三疣梭子蟹等養殖品種已成為特色水產品。
在《青島市嶗山區主要入海河流水質監測報告》結論中明確指出,南窯河COD含量超標倍數為11.27倍,應引起足夠重視。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王敏介紹,依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水質評價標準,Ⅲ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COD學名化學需氧量,它可以間接反映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量,一般來說,COD高,受有機物污染嚴重。”王敏稱。
到石老人洗海澡,先查水質級別
半島都市報7月3日訊(記者 王媛)3日,記者從青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獲悉,嶗山石老人海水浴場的夏季專項監測工作正式啟動。此項監測工作為期三個月,監測指標為水溫、pH值、糞大腸菌群、石油類、漂浮物。市民去洗海澡,可先查水質級別。
據悉,嶗山環保分局成立了海水浴場監測小組,采樣器材、采樣車輛、實驗藥品等均已到位使用。監測小組人員嚴格按照海水采樣的規范要求,現場采樣 ,并及時送回實驗室進行分析。海水浴場水質分為優、良、一般、差4個級別,“優”表明該浴場最適宜游泳,“差”則表明不適合游泳。
通過對海水浴場水溫、pH值、糞大腸菌群、石油類、漂浮物五項指標的監測,按海水評價等級最終作出最適宜游泳、適宜游泳、較適宜游泳、不適宜游泳四個級別的評價,使市民和游客對浴場水質做到心中有數。
同時通過對石老人海水浴場的每周監測,每周一高平潮期間采樣,周三及時上報海水浴場的監測報告,對浴場水質做到全程控制,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發現浴場水質異常立即啟動應急措施,迅速上報,確保浴場開放期間游客的安全。
■相關新聞
膠州灣海域水質實現24小時監測
半島都市報7月3日訊(記者 王媛通訊員 建濤) 今后,膠州灣水域的海水質量也能像PM2.5那樣實現全天24 小時實時監測了。3日,記者從青島市環保局獲悉,膠州灣首座環保海洋浮標自動監測站正式建成運行一個月后,發回了首份海水水質監測報告。
記者了解到,該浮標站2011年開始選址,2012年底動工建設,位于海泊河入海口西南側,離河口約3000米處。監測項目共包括兩大項,一是水質。包括水溫、pH 、電導率、鹽度、總溶解固體、溶解氧、濁度、葉綠素、水中油、硝酸鹽、亞硝酸鹽、磷酸鹽、氨氮13項。第二大項是氣象5參數,包括風速、風向、氣壓、氣溫、濕度的監測。
市環保局表示,這座海洋浮標自動監測站實現了青島市環保部門對該膠州灣水域的全天候、自動化監測,將有效獲取該海域長期、連續監測的相關數據,特別是能收集到調查船難以收集的惡劣天氣及海況的資料,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膠州灣海泊河口海域水質狀況和生態環境變化趨勢 ,監測赤潮等海洋環境災害與社會性污染事故的環境影響,為政府職能部門的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為環境科學研究提供準確的實測實時數據。
3日當天,該浮標站發出的第一份監測數據是6月份膠州灣海域水質狀況,數據顯示,該海域海水水質優,各項監測指標的月均值均達到一類海水水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