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城路即將到來的維修引人關注。采用和原來同樣規格的石板維修,如何能夠保證不再被軋壞?記者了解到,泉城路此次維修,采用了兩個和原先修路時不一樣的工藝,一是鑿毛,一是填縫。這兩個新工藝,將會使得鋪設的石板比現有石板牢固。
原石板疑成“蹺蹺板”
2011年10月10日,省城曾經召開泉城路搶修方案研討會,在研討會上,代表徐德晨認為:車輛在剛剛軋上泉城路的一塊石板的時候,石板的后部受力,再繼續碾軋到石板的中間,石板中間受力,繼續碾軋,石板的前部受力,形成了石材的“蹺蹺板效應”。
徐德晨認為,蹺蹺板效應對石材的穩定性造成很大的沖擊。泉城路上多數被軋壞的石板中,并不是石板本身的原因,而是“蹺蹺板效應”使得石板發生位移。
對于目前石板的大小成了這次研討會上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徐德晨認為,應當選取大一點的石板,以增強石板的抗壓力。市民劉希海認為,石材的體積可以減少一些,那樣石材和石材之間才能夠保持穩定。并且石材和砂漿的連接,砂漿和混凝土的連接都需要做好才可以。
目前泉城路上的石板發生破損的地方有280處,尤其是泉城路東半段破損的比較多。泉城路到底該采用大石板還是小石板?根據這次維修安排,新更換的石板大小和現石板相同,且都是花崗巖石板。
新石板“鑿毛”鋪設
不過,泉城路維修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新石板的材質、大小和目前的石板相同,但是鋪法卻和現有石板的鋪法不一樣。
原有石板的底部是平的,而現有石板的底部則進行了“鑿毛”處理,所謂“鑿毛”就是用工具造成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的凹槽。不僅石板底部要“鑿毛”,底部的混凝土基礎層也要進行“鑿毛”。這樣石板和混凝土進行黏合的時候就比較結實,增加了黏合力。
泉城路現有石板之間的縫隙大約為0.5毫米,縫隙間缺少填充物,雨水容易通過這些縫隙深入石板下面,可能會對石板下面的基礎造成一定程度的浸泡。
這位人士說,新石板的鋪法和現有石板不同,石板之間保持1厘米寬的縫隙,他們會對縫隙進行填充,并用密封膠進行密封。被互相填充縫隙的石板就像是一個整體,阻止雨水的滲入。
泉城路損壞區域的石板也不是全部移走。完好的石板將會繼續使用,棱角缺少、損壞嚴重的石板則無法繼續在泉城路上使用。
相關鏈接
2002年
泉城路作為濟南市唯一一條全石材鋪設的商業步行街開街,省府前街至院前街路段劃定為步行街路段,禁止機動車通行。
2003年
為滿足機動車需求,泉城路增加機動車單行功能。增設公交線路。
2004年
大型公交的通行造成了泉城路路面的嚴重破壞。為此濟南市先后召開6次研討協調會。結論認為:大型車在剎車和啟動時對石材路面損害嚴重。
2004年
泉城路進行了大修。增加承壓強度和穩定性,并禁止公交通行。
2009年9月
全運會之前,150路公交車開通,從趵突泉東門駛往全運媒體村,其中在泉城路設置了西門、芙蓉街等站點,但150路只是臨時路線,全運會結束后很快駛出泉城路。
2010年10月
黑西路要封閉施工。公交車闊別泉城路6年之后再次駛上泉城路。
2011年9月22日開始
市政部門對泉城路進行了應急搶修,共完成石板整修107處,面積達1408平方米。
2012年12月份
市政部門又開始對泉城路進行應急搶修,面積約30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