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鄒俊美 攝本報聊城6月12日訊(記者 楊淑君 孟凡蕭) 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目前聊城已開發出的多條旅游線路以及歷屆大型旅游活動,也一直在注重與當地文化結合。文化旅游如何深入融合發展、謀求共贏?就此,聊城多位文化界專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早在1994年1月,聊城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聊城文化部門的多位業內專家則一致認為,聊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大量的文化遺存都很有價值。聊城的文化研究專家、聊城市文物局原局長、文博研究員陳昆麟說,自1500多年前,聊城文化就有記載,研究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聊城都可以提供很多素材,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社會、原始社會,聊城有豐富的運河文化、黃河文化、水滸文化、紅色文化等。明朝時不僅出了研究儒學的大家,作為儒學重要分支的孔學研究第一人就是聊城人,而且歷代以來,聊城出了十幾位狀元、幾十位進士,自明清到民國,聊城有府學、州學、縣學、私塾,都是進行儒學教育;山陜會館本身就融合了儒釋道三種文化。聊城作為歷史上的重要商埠,曾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文化和旅游結合、促進旅游發展方面,近十位聊城文化專家及文化界業內人士,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和見解,他們一致認為,發展旅游,首先要保護和尊重聊城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而針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要適度包裝、開發,讓游客歡迎,并方便攜帶,同時針對聊城各縣(市)區不同的文化特色,完善相關景點的旅游設施,形成特色旅游線路,還可以針對聊城的地域特色,針對不同的人群,開發出不同的旅游產品等。
市文物局原局長、文博研究員陳昆麟>> 四條旅游線最具文化特色
聊城的歷史文化、運河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都非常豐富,陳昆麟將聊城的旅游發展與這些文化結合,概括成四條旅游線路,運河旅游線、水滸旅游線、黃河旅游線和紅色旅游線。
陳昆麟指出,聊城的很多景點在全國的名氣都很大,但就是留不住人,主要是因為作為“龍頭”的這些景點是孤立的,沒有“龍身龍尾”。像揚州的瘦西湖、北京的潭柘寺,和周圍配套設施一起封閉起來,都不允許進車,從頭走到尾,沿途的景點并不是很多,但進去起碼要轉半天,如果再去別的景點轉轉就住下了。這一點聊城可以借鑒,一些文物景點要以保護為主,不能搞開發,但它周圍可以,研究研究史料,看歷史上它的周圍是什么,有條件的話可以復建,比如山陜會館附近曾有個教堂,再加上原來的大碼頭、小碼頭,一直延伸到龍灣和東昌湖連接的步伐,包括米市街,這一片連起來,打造成一個景區;而鐵塔、白玉橋、鈴鐺湖,包括小禮拜寺一帶,又可以打造成一個景區。
市文物局副局長王慶友>> 利用地理優勢,開發面向老年人的旅游
聊城文化豐富,但也比較散,形不成合力,因此也制約了旅游的發展,不知道怎樣結合,在挖掘方面,也很難找到重點。其實,現代人出去旅游,并不僅僅是沖著景點去,城市本身也是旅游資源,所以要想展現當地特色,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不僅僅是體現在開發旅游資源、體現景點特色時結合,還要與城市建設結合,與科技發展結合。
此外,聊城的旅游發展,好像一直沒用為客戶群體定位,從地理位置來看,聊城地處中原,沒有名山,但這種地理條件恰恰適合老年人游玩。而一些身體好的老人“有錢有閑”,正好有旅游需求,所以可以專門針對這部分群體開發一些旅游項目。
市文物局副局長吳明新>> 找個更響亮的品牌,可發展生態觀光游
從文化角度來看,發展旅游,對物質文化遺產要以保護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傳承、發揚過程中適度開發,比如可以搞一些當地民俗展演,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旅游紀念品。
聊城被稱為“江北水城”,可以以水為龍頭,挖掘包括運河文化、黃河文化、馬頰河徒駭河文化等在內的“水”文化,做成旅游拳頭產品。
此外,聊城地處平原,地理位置優越、生態文化豐富,可以走出一條發展生態和農業觀光相結合的路子。
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雷建峰 產品要注重 定位和包裝
目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有些有價值的因為失去了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也很難傳承。這就需要政府主導和扶持。無論什么旅游商品,要想將市場進一步做大,還需要重新定位和包裝。但要注意,一定不要失去其最可貴最本質的東西。比如東昌雕刻葫蘆,可以做成運河人物、水滸故事等系列,然后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做出不同的包裝。還可以將聊城的民俗藝術,結合現代聲光電技術,在聊城的大小劇場展演。白天游覽,晚上可以觀看演出,游客自然就留下了。
光岳樓管理處主任魏聊 將古城 建成“博物館城”
利用古城內現存的老建筑,建設十個博物館,將古城建成“博物館城”。
其中包括,利用衛倉路19號的老監獄建聊城監獄博物館、利用道署西街的八棟老糧庫建魯西民間藝術博物館、利用聊城鍛壓機械廠廠房建聊城汽車博物館或工業博物館、利用山東第三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建紐扣博物館、利用聊城雜技團老排練廳建雜技博物館(兼少兒雜技培訓基地)、利用古城西北角樓建城址博物館、利用北城門建聊城碑林博物館、利用南城門建聊城匾額博物館等。
記者 楊淑君 孟凡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