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血荒”
淄博何以成為“不缺血的城市”?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兵︱山東報道
據媒體統計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近年來出現“血荒”的城市已經多達47個。
用血就是命令,在手術中,缺少血就意味著患者可能面臨死亡。多年來,“血荒”已經成為我國衛生領域的頑疾。
如何緩解甚至根除“血荒”,一直是涉及血液上下游各個環節需要解決的問題。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日”。獻血被認為是破除血荒的重要路徑。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一個國家為了維持足夠的血液供給,需要1%~3%的人口參與獻血。
但據媒體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2011年人口獻血率只有0.9%。低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國家的1.01%。
人民缺的并不是愛心,缺的只是制度設計。“獻血模式”,已經成為各個城市探索的焦點。
連續8屆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的山東省淄博市,人口獻血率超過了1%,它是如何做到的?有著什么樣的模式?本刊記者日前赴淄博進行采訪調查。
淄博獻血的“志愿模式”
5月25日,周六一大早,天空下起了小雨,淄博市張店區市民馬文明帶著老婆孩子,走進了共青團路愛心獻血站。
“這是我第五次獻血,這次也是400毫升。”在獻血站里屋采血室,46歲的齊魯石化熱電廠職工石利軍,正在護士的幫助下,接受采血。
獻血站小屋外面,淄博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的志愿者們,穿著紅馬甲,正在向路人散發宣傳單頁,向路人介紹獻血知識……
這是記者在淄博市一處獻血站看到的景象。
“市民無償獻血熱情很高,今天上午僅共青團路獻血站就有30個人過來獻血,采血總共11700毫升,”淄博市中心血站獻血服務科祝慧芳科長說,“全市我們共有7個愛心獻血屋,3部流動采血車。”
據淄博市衛生局副局長劉觀湘介紹,現在新農合普及,輸血可以作為治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血量需求逐年上升。
“醫院需要多少,我們就供應多少,這是中心血站的責任,”淄博市中心血站站長說。 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2012年淄博市共有49000多人參與了無償獻血,占全市人口的1%以上。
淄博的高獻血率,還與當地一個群體——志愿者服務大隊有很大關系。
創建于2008年12月的淄博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大隊,其志愿者除了肩負著宣傳無償獻血知識和招募獻血者外,本身就是獻血者。截至目前,志愿者服務大隊共有429人,大隊長翟春明獻血27000毫升,副大隊長楊勇、張帆、楊軍、李象水分別獻血60200毫升、63000毫升、59400毫升、64600毫升。
這是一場獻血“競賽”。
但最終獻血“狀元”被于亦福獲得,他是獻血志愿者服務大隊桓臺縣分隊隊長,連續12年累計獻血109次,獻血量達100000毫升,這相當于25個成年人的血量。“無償獻血,不用舍己,就能救人,一伸手一捋袖就能做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于亦福說。
志愿者還有本職工作,淄博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大隊副大隊長楊勇是中國化工藍星東大化工公司一名普通員工。“每年365天都能見到志愿者紅馬甲的身影,”楊勇說,志愿者沒有報酬,日均超過6個小時工作唯一的“獎勵”,是一頓10元的午餐。
不過看似只求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者,想加入仍需要一定門檻。
“志愿者服務隊組織不追求隊員數量,而特別注重隊員素質,發展每一個志愿者都要經過嚴格考核。”楊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首先要有50個小時的實習期,由志愿者骨干帶領上街頭獻血車服務,主要考察入隊動機、工作態度、學習能力。考察合格者才能參加系統培訓,通過考試考核,方可正式注冊成為志愿者服務隊員。”
政府的獻血“頂層設計”
“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為了鼓勵市民參與無償獻血,山東省政府規定,對無償獻血者用血給予優惠政策,無償獻血者本人5年內可以無償使用獻血量5倍血液,5年后可免費使用等量血液;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可在獻血一個月后無償使用無償獻血者等量血液。
在淄博,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的淄博市公民無償獻血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無償獻血工作。2005年淄博市中心血站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為全額事業單位,2009年中心血站規格由科級升為副縣級,對全市醫療機構輸血科(血庫)重新進行規劃設置。建立起“中心血站—儲血點—醫院血庫”采供血服務網絡。
此外,為避免采血渠道單一造成用血緊張,淄博市確立了“以街頭固定無償獻血者為基礎、團體無償獻血者為保障、應急獻血隊伍為補充”的無償獻血模式。目前,淄博市已建立了410人的稀有血型隊伍、550人的機采血源隊伍和21000人的固定獻血者隊伍。
盡管如此,在巨大的用血需求面前,淄博的獻血模式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進。淄博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大隊大隊長翟春明不時“抱怨”,希望有關部門出面,能夠設置幾個固定車位,便于采血車停靠。
“我市臨床用血增長較快,工作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無償獻血工作部門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采供血機構人員編制不能滿足工作需求;三是無償獻血的公益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淄博市中心血站在一份采供血工作情況中表示。
海軍總醫院輸血科主任蔣學兵指出,中國獻血率偏低與中國公民獻血意識欠缺有關,應該加大無償獻血的宣傳力度,甚至將無償獻血納入國家教育體制,讓無償獻血工作“從娃娃抓起”。
獻血與健康
中國紅十字會高級顧問、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劉曉程:適量獻血對身體有好處,使造血器官更加活躍,每次獻血量的多少取決于獻血者的身體狀況。12年獻血10萬毫升,獻血頻率稍微高了一點,但并不能說對身體有害,如果身體沒有太大的反應,無可厚非。
海軍總醫院輸血科主任蔣學兵:定期適量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體內約有4000CC的血量,每次獻血200~400CC,不足體內血量的百分之一;人體20%的血液是存在于肝臟、脾臟器官內,如果人短暫失血,這些臟器的血會迅速補充到人體的用血中去,使人的用血在很短時間恢復正常;血液是不斷更新的,人體血液的紅細胞一般每4個月更新一次,獻血能刺激造血功能。
各地獻血模式
深圳市:血液中心成立了3支隊伍——發展和充實捐血志愿者服務隊、發展和鞏固低危捐血者隊伍、發展和壯大愛心血庫應急隊伍。出臺一系列措施,如為無償獻血者和醫療機構用血提供滿意服務、媒介公益宣傳等。
上海:由政府下設的獻血辦公室直接領導獻血工作,各單位、團體有一定的獻血任務,獻血任務的完成與文明單位評比掛鉤,并有相關配套政策保證。
武漢:成立6個全血招募小組,將街頭、高校、區街獻血點按采血量合理分配給6個小組;建立了武漢市稀有血型獻血者資料庫;武漢血液中心選址成立江南分中心,開展包括血液采集、分離、儲存、供應等業務。
(據公開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