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5月31日訊(記者 李兆輝)31日,大眾網記者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我省海域每年都會漂油和溢油事件。2006年至今,共發生海上溢油54起,大部分為無主溢油。為此,省海洋與漁業廳正在建立類似于陸上耕地紅線的“史上最嚴厲海洋開發紅線”。
31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通報,自2006年以來,我省周邊海域發生海上溢油54起,其中30多起為無主溢油。其中,對我省海域造成重大影響的就有20多起,交通運輸船舶沉沒、碰撞等溢油事故頻繁發生。
據了解,渤海海域是我省溢油高風險區,分布油井近1300多口,各類海上采油平臺100座,海底油氣管線110條,最近的油田距離我省長島僅有33海里。2006年以來,萊州灣主要河流入海斷面水質多為劣V類,第四類和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的面積約占整個海灣面積的30%。2007年以來,萊州灣魚卵仔魚數量持續下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傳統產卵場、索餌場、漁場功能受到破壞。
為規范近海活動開發,省海洋與漁業廳從去年開始醞釀“紅線”計劃,規范和約束一切海上開發活動。“這項計劃與陸地上的18億畝耕地紅線,可以說是史上最嚴厲的。”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環保處處長段建文介紹。
同時,省海洋與漁業廳還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災情評估和群眾養殖技術指導,并對污染源明確的海上溢油污染事件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經濟索賠。其中,2005年12月中海發展“大慶91”輪油污染事件索賠到位3300萬元,2007年芝罘區海域馬來西亞“山姆輪”擱淺溢油事故索賠到位5400萬元。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發生后,積極配合農業部和國家海洋局進行漁業和生態公共資源損害的索賠,已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