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在山東濟南留下一座“萬人坑”,中日建交后陸續有日本老兵來中國祭拜當年殺戮的遇害者。日前“萬人坑”遺址土地將要被開發成商業住宅,開發商因紀念碑太礙眼派人把碑清走。日本老兵很可能再無機會祭拜“萬人坑”。(4月9日《濟南時報》)
以史為鏡可以鑒興衰、知榮辱。忘記過去的民族恥辱和歷史教訓,就意味著背叛民族良心和正義真理,恥辱的歷史和血的教訓就很可能會重演。在日本至今仍未真誠道歉和反省、右翼勢力日益囂張、企圖盜竊我國釣魚島、中日關系陷入低潮的背景下,作為民族歷史傷痛見證的“萬人坑”,在喧囂的商業利益下消失,無疑會激起國人心中深處的傷痛,會產生強烈的反感。然而,真正比“萬人坑”消失更可怕的,是過快的歷史健忘。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所有歷史的見證不可能不隨時間的流失而減少。“萬人坑”也一樣,總有一天,它會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失去作為物的見證。然而,現在的消失,一是為時太早,國人受傷的心靈還未撫平,犯罪者的贖罪還在進行;二是不該是人為的消失,人為的消失就意味著人為的背叛,開發商覺得紀念碑太礙眼,估計也只會覺得人民幣不礙眼了,這是典型的狹隘眼光,是典型的利益泯滅良心,相關部門不用坐視不管。
實際上,在消失的“萬人坑”背后,是一股更宏大的具有傳染性的歷史健忘潮流。不僅開發商會為了追逐利益填平“萬人坑”和搬走紀念碑,小商小販會為了賺錢銷售法西斯徽章,明星會拿罪惡的太陽旗裝扮自己的時尚,“藝術家”會把恥辱當作賣點,就連課堂上的學生,也居然天真地發問:“關于日本侵華戰爭所犯罪行的問題,日本向中國謝罪又怎么樣?不謝罪又怎么樣?謝罪的話,我們能得到什么?”物欲橫流已讓民族尊嚴和個人信仰無處安放。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我們要到歷史中尋找今天中國問題的根源。教育優先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之基,一切問題都應該到教育中歸因和尋找出路。歷史的物證終有一天會消失,但為何我們的歷史健忘比歷史物證消失來得更快?為何除了金錢我們各方面的底線淪陷的如此之快?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如果我們的教育缺失或者失敗,留下的物證又還有什么意義?
我們要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要清楚我們將向何處去。今天的獨立與繁華,來自歷史的哀嚎與警醒。周恩來曾經說過:“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像記憶對一個人一樣。一個人失去記憶,就會成為白癡,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濒斞赶壬窃缇蛯@種歷史健忘的“國民的劣根性”進行過深刻的揭露。我們需要做一個歷史的追隨者,而不是做一個歷史的遺忘者。
當“萬人坑”消失的新聞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除了呼吁和吶喊,采取必要措施,更需要教育的自覺,為徹底根除“歷史健忘癥”蕩滌塵埃;需要文學、藝術自覺,從歷史材料中提煉出深刻的命題;需要傳媒的自覺,設置記憶和反思歷史的議程,從而讓我們在歷史面前自信地鑄就永遠的民族豐碑,實現可持續的“中國夢”。 (文/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