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大店村的口罩業“意外”進入了暴漲的黃金期:23戶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戶,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戶;產量由800萬只暴漲到9億只,最高年增100%;產值由670萬元飆升到11.1億元,最高年增達350%;銷售區域也由最初的西北、東北,擴展至華北、華南,走向了全國。
這輪長達13年的暴漲其實是“沾了空氣的光”。大店村口罩協會會長姜秀彬承認:搭上了沙塵暴、非典、禽流感、霧霾的順風車。
一個原本平靜的口罩產業,在過去的13年里,歷經了爆炸式增長。在這波爆炸式增長的大環境下,還催生了一個口罩生產專業村——膠州大店村。
2012年,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街道大店村,口罩年產量達9億只,實現產值11.1億元,占據全國民用口罩80%以上的市場,2012年12月被評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口罩生產基地。
大店村的口罩業始于1988年,靠“蘭州的風沙”起家。歷經了1990年代的緩慢增長,在進入2000年后,沙塵暴、非典、禽流感、霧霾相繼來襲,為口罩的增產送來了持續“利好”,最終催生了大店村發家致富的神話。
在“瘋狂的口罩”持續13年的強大生命力面前,曾經名噪一時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油你漲”等都弱爆了。口罩的瘋狂,形象且生動地反映出了21世紀以來,中國所遭遇的令人擔憂的生存環境。
緣起:
“蘭州風沙”帶來商機
還沒到達村口,早報記者遠遠就看見了一排排口罩生產廠的標牌與廠房。待走進村子,發現幾乎每條胡同都分布著兩三家口罩廠,廠里盡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大店村的村支書姜永福說,大店村有712戶2200人,其中就有300多戶在做口罩生意;而該村第一個做口罩生意,并最終引導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的,是一位名叫姜義錫的老人。
3月9日上午,早報記者叩開了姜義錫的家門,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走了出來。他就是姜義錫,現已77歲高齡,牙齒只剩下兩顆門牙。
姜義錫55歲之前一直在村里務農。他說,沒做口罩生意前“沒有吃,沒有喝”。1988年,當南下廣東打工的浪潮來襲時,他卻選擇西進,揣上100多元的“盤纏”,帶上鄰居姜桂才和姜子光,坐上火車去蘭州投靠自己的姐姐。
在蘭州,姜義錫發現“口罩生意不錯”。“蘭州的氣候不好,經常刮風沙,那邊的人干活時經常戴口罩。大街上四根帶子的簡易口罩售價1元錢,搶手時能賣3元錢!”姜義錫說。
姜義錫發現商機后立即返回山東老家,一打聽成本,就給“嚇”到了:一個口罩的成本竟然只有1毛4(0.14元)。既有廣闊的市場,又有豐厚的利潤回報,姜義錫遂下定決心:販賣口罩到蘭州去。
最終,姜義錫和姜桂才、姜子光3人籌款900多元,在青島一口罩廠購買口罩后,到蘭州販賣。現年71歲的姜子光說:“口罩進價2毛,運到蘭州賣2毛5,一個口罩賺5分錢。”
在1980年代后期,5分錢可以買半個面包。
姜義錫記得3個人每人扛著一麻袋口罩(共3萬-4萬只)擠上了去蘭州的火車,顛簸了兩天兩夜,運到了蘭州,將口罩批發給當地的小商販。
姜義錫說,口罩出奇好賣,一般一個星期就可賣光,每人能賺200-300元,最高時賺到500元。而姜子光回憶:“沒想到只用7天就賣光了,共賺了1200元。我都被嚇到了,在家干體力活一天最多賺5元錢,這一星期賺的等于我們一年的錢了!”
3人當年就躍升為“萬元戶”,成了村里最先富起來的人。姜子光告訴早報記者:干了兩年,賺了3萬元。
在販賣口罩時,姜義錫發現生產口罩不需多少技術含量,“就這么幾片布,為什么不自己做?”于是他決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初,姜義錫花費10800元自購了編織機和毛線,和老婆兒子一起在炕前生產口罩。而姜桂才與姜子光,也各自籌集幾萬元購買設備開起了口罩廠。
3個人再次嘗到了甜頭。姜義錫回憶,開廠后每年利潤至少1萬元。姜子光父子三人做到2000年,一共賺了50萬-60萬元。而姜桂才一家在1999年花了幾萬元蓋了新房,2003年買了一輛價值6萬元的面包車。
暴漲:
沙塵暴、非典、禽流感、霧霾
姜義錫告訴早報記者,1988年他發現口罩的商機后,曾回村號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最終卻只得到了姜桂才和姜子光的響應;1990年在創業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缺錢,想邀人入伙,卻總碰壁。
“當時膠州這邊環境還可以,風沙也不大,沒人戴口罩,當時村里人對口罩業大都心有疑慮,自然不愿入伙。”姜義錫說。
然而,當姜義錫、姜桂才和姜子光靠著小小的口罩致富,還是在村里引起了震動,起到了示范帶動效應。1992年,姜秀彬、姜永福等5人開始自己加工做口罩,成為大店村第二批口罩人。
在姜秀彬等人的記憶中,1992-1999年大店村的口罩業一直在緩慢發展:口罩的銷售地基本是西北(防風沙)與東北(防寒);每家口罩作坊的年利潤在2萬-3萬元;口罩作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一直停滯在十幾家。
然而,進入21世紀后,大店村的口罩業卻“意外”進入了暴漲的黃金期:23戶口罩作坊暴增到300多戶,平均每年新增40余戶;產量由800萬只暴漲到9億只,最高年增100%;產值由670萬飆升到11.1億元,最高年增達350%;銷售區域也由最初的西北、東北,擴展至華北、華南,走向了全國。
早報記者調查后發現,這輪長達13年的暴漲其實是“沾了空氣的光”。而大店村口罩協會會長姜秀彬承認:搭上了沙塵暴、非典(SARS)、禽流感、霧霾(PM2.5)的順風車。
2000年,當數場沙塵暴襲擊北京肆虐北中國時,大店村口罩大批量挺進了北京城,也迎來了收獲的季節。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產首次達800萬只,產值670萬元;也是在這一年,膠州市官方開始有了大店村口罩業的數據統計工作。
2001年與2002年,沙塵暴侵襲北中國的腳步不止,而大店村的口罩生產也走在快車道中:產量1100萬、1760萬只,產值分別為900萬與1300萬元。
2003年,大店村的口罩首次賣到了脫銷:暴發于2003年的非典,既是災難,又是機會;當年6月前,村里的口罩就賣脫銷了。
村民姜立一告訴早報記者,“(非典期間)來進貨的人多到數不勝數,進村就高喊有多少要多少,我們都是做完一批賣一批。”而據姜瑞濤的妻子回憶,“我和兩個工人,從正月做到4月,一共做了6萬只口罩,全被搶(買)走了。手里的活兒實在是忙不過來,都不敢多接訂單,怕得罪客戶。”
姜秀彬稱,2003年全國上下缺口罩,村里23家口罩作坊里,已賣到無貨可賣。這一年,大店村的口罩生產數據暴漲到2800萬只,產值2000萬元。
姜秀彬說,經過2003年的洗禮,大店村“口罩村”在2004年粗具雛形。這一年,村里成立了大店村口罩協會,口罩作坊由23家暴增到80多家,出現了運輸、織布紡紗、口罩包裝產業鏈,甚至賣手機賣機票的都來大店村開店了。
口罩廠規模的倍增帶來了產量的大爆發。數據顯示:大店村2004年生產口罩5000萬只,產值達7000萬元;2005年,這一數據增長到7800萬只與1.1億元。
2006年,因禽流感的來襲,大店村再次火了一把。姜秀彬記得,這一年下半年,禽流感四下蔓延,引來了各地的客商。他回憶:義烏來的一位客商堵在村口,收走了村里所有口罩,此后還是賴著不走,等著收購下一批出爐的口罩。姜瑞濤說:一個星期,就賣出去了十幾萬只口罩。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產的數據定格在1.1億只,產值2億元。
然而,在歷經禽流感的沖高后,2007年大店村的口罩生產并沒有出現下滑,反而依舊“高歌猛進”。2007年,產量2.2億只,產值3.5億元;2008年產量3.6億只,產值5億元;2009年產量4.8億只,產值6.5億元; 2010年產量6億只,產值8.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