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幾代人的留守 換來如今1237個牡丹品種
“春分時節,在曹州百花園內,一株明代的牡丹又發出了新的花蕾。幾十年來,這里,常能看到一對父子在忙碌,技術員孫景玉和他的大兒子。
園子里有不少“景玉”牡丹,孫景玉培育出的賽雪塔牡丹被中國牡丹芍藥協會以孫景玉名字命名。2000年,他整理編寫了約12萬字的《百花園牡丹譜》,成為建國后菏澤牡丹的第一部譜記。有人稱他是牡丹界的“袁隆平”,他卻只樂得指著園子里的牡丹告訴記者這是什么品種,生長了多少年。
”百花園原名“萬花村”,本是清末曹州總團練郝省謙的“郝家花園”。民國時期,已成荒野。解放初,洪廟村花農又在此種植牡丹、芍藥,逐步連片成方,1958年,正式建園,名為“洪廟花園”。1982年,政府再次撥款重建,命名為“百花園”。“我小的時候,家里的三畝地,兩畝種牡丹,一畝種糧食。靠賣牡丹花苗為生。”79歲的孫景玉是菏澤市牡丹區牡丹街道洪廟村人,他和他的兒子都是“曹州百花園”技術員。
“我祖父和父親都是種牡丹的好手。院子里、地里種的都是牡丹,因為家里窮上不起學,我自小就跟隨父親在牡丹地里滾、爬,邊看父親侍弄牡丹,邊聽父親講述關于牡丹的各種神話傳說。”像當年孫景玉跟著父親孫廣道一樣,兒子孫文海從小在曹州百花園長大,一兩歲的時候,父親就背著他在百花園干活,如今也57歲了,與父親同在百花園照顧牡丹。
當年,孫廣道兄弟三人中,他與大哥主要在家種牡丹,弟弟負責去京津等地推廣銷售。據孫景玉回憶,當時北京景山公園、頤和園等地的牡丹,很多都是叔叔帶過去的。當時菏澤種牡丹的不止孫家,周圍李集、趙樓等地都有種植牡丹的農戶。即使如此,當時種植牡丹并不是一個能夠發家致富的行業,通常情況下,只能勉強養家糊口。“一棵好品種的牡丹,當時能換25斤麥子。”
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達25萬畝,擁有大型牡丹苗木繁育基地30多處,反季節牡丹溫室催花大棚200多個,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的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237個品種。其中600多種是孫景玉通過雜交、種子培植研究出來的。
讓孫景玉特別掛心的還有正在生長的80多株太空牡丹,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菏澤市林業局和林科所有關專家挑選200粒牡丹種子搭載“神舟三號”飛船飛入太空,歷時6天零18小時,繞地球飛行108圈以后,在當年9月播種在曹州百花園。
B 賣苗者“淘金”海外 一個人獨闖荷蘭打開市場
菏澤牡丹區安興鎮,300多畝牡丹苗齊刷刷都長了有20多公分高,“都說牡丹花美,我看著綠綠的牡丹苗也美,最美的事情,莫過于蹲在地邊抽支煙。”菏澤中原牡丹開發有限公司經理趙相坤跟記者說喜歡這種當“地主”的感覺,“菏澤現在20來家做苗木出口的企業組建了一個牡丹商會,對于國外的一些花卉貿易限制,大家抱團想辦法打市場。”目前菏澤牡丹已經遠銷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趙相坤就種了30多畝牡丹苗,賣到國內其他城市,一直是剛夠本的狀態,后來慢慢賺錢,“沒想到,到了2003年非典,一直到2004年,人們沒有了玩花玩草的心情,基本上一棵都沒賣出去。一年光成本就十多萬元,屋漏偏逢連陰雨,2004年5月,菏澤下了場大雨,牡丹苗都泡在大水里,牡丹最怕的就是澇,那時我欠下一屁股債。”
那兩年,天災之外,趙相坤還體會到市場的過度飽和,“許多菏澤人都覺得種牡丹賺錢,盲目種植,面積超過社會需求。”
即使這樣,趙相坤還是堅持種牡丹,在2006年,他萌生了要把牡丹賣到國外去的想法,“其實很早之前,菏澤牡丹就出口,只是沒有形成規模。不管是金夢還是噩夢,我辦了護照,就去了荷蘭。”
現在趙相坤的業務客戶涉及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十幾個國家,“一年出口五六十萬株。”
“每年9月份到春節期間,是牡丹苗的銷售旺季,從青島港發集裝箱到荷蘭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必須是在牡丹的休眠期內才能保證質量。”趙相坤告訴記者,今年還有計劃再與一些牡丹種植戶簽訂協議,幫他們把牡丹賣出去。
C 牡丹產業鏈逐漸成型 有一天還可能吃上“牡丹雞”
在菏澤高科牡丹應用研究所,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能看到入藥的丹皮、美容的牡丹精油、飲用的牡丹花蕊茶、食用的牡丹籽油……菏澤高科牡丹應用研究所經理王連崗說,現在的問題是原料緊缺,所以產品比較少,價格也相對高一些,“基本是一年開工生產一個月,原料就用完了。隨著原料的充沛,成本也會隨之下降。”
牡丹的根經過加工稱為“丹皮”,是一種重要的藥材,菏澤丹皮稱為“曹丹”,菏澤是全國四大丹皮產區之一。“之前,牡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入藥。丹皮是制作六味地黃丸的主要藥材,在之前,把丹皮作為藥材來賣,也一直是牡丹種植戶的主要贏利手段。”王連崗說,現在牡丹可以變成的商品多了起來,牡丹精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籽油,但他也略有些無奈的說,“原料確實緊缺,一畝牡丹都采不了一斤干花蕊。”
王連崗說目前研究所用的原料有30%是來自本地,其他則來自安徽、山西、陜西和甘肅等地。“兩三年前,牡丹籽油的提煉技術也終于被攻克。牡丹也終于由單純入藥變成了‘渾身是寶’。”在王連崗的眼里,牡丹渾身都是可掘金的。
“4月份采花蕊生產茶,八九月份收牡丹籽,10月份生產牡丹籽油。”王連崗告訴記者,為了爭取更多的原料資源,研究所也在擴展油用牡丹的種植面積。
目前,他們正在與北京的專家研究實驗“牡丹雞”,“用榨完油的牡丹籽殼當飼料養雞,雞的毛光亮度很好,而且產的雞蛋是青皮,蛋黃兒發紅。這是純天然的飼料,雞肉和雞蛋都讓人放心。”
牡丹產業正在形成一條更長的鏈條,王連崗心里,還裝著很多很多實驗,牡丹花粉精、牡丹酒,“現在是許多產品研制出來了,還有一些在等待國家相關機構的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