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父母能活到85歲,你還能陪父母多長時間?”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上街頭,隨機采訪了48名“異鄉人”、12名濟南本地人。記者計算發現,在濟“異鄉人”平均每年陪父母約不足3天,而濟南本地人陪父母時間每周也不足兩天。
25歲的王疏芳是山東濟寧人。她告訴記者,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濟南的一所高校。“當時我自信滿滿地跟爸媽說,濟南距離濟寧很近,以后過個周末就能回家看他們。其實除了大學期間每隔一兩個月就回家外,上班后回家次數越發減少,‘周末就回家’的承諾也沒能兌現。”
王疏芳說,從濟南回趟家至少要耗費一上午,“中秋節回家,來回路上耽擱一天,回家后半天參加一個高中同學聚會,半天去看望親戚,在家的時間只有一天。”她算道:“在家里,除去睡覺的10個小時,也就只有14個小時陪在父母身邊。”王疏芳說,她陪爸媽進縣城,一人買了一套秋天穿的衣服,還請爸媽去飯店吃飯,兩位老人高興得不得了。“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新衣服或者帶我吃好吃的,我高興的樣子就跟父母現在一個樣。”她說。
王疏芳說,2014年至今,她只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回去過一次,“十一”長假因為單位安排了三天值班,加上一個好朋友結婚,自己就沒時間回家了。“再回家只能等元旦。”她說,今年滿打滿算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42個小時,不到兩整天。
在濟南,有不少像王疏芳一樣的在濟“省內人”,在權衡發展機會和親情羈絆后,選擇了省會城市濟南。接受記者采訪的48人中,有26人是這種情況。家在泰安新泰縣的李滌非說,越是直覺上認為離家近,越是容易犯“回家拖延癥”,因為心里總是在想“下次放假,下次放假一定回去”,其實,對于父母來說可能等不起一個又一個的“下次”。李滌非是26名省內外地人受訪者中回家次數最多的人,平均一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最短時候能待半天。而其他受訪者中,回家次數最少的只有兩次。平均下來,每3個月回家一次。
受訪的48名“異鄉人”中,有22人來自省外。不管是工作調動來濟,還是為前程主動來濟,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離家太遠,回家太難。這22名受訪者,平均每4個半月回家一次,頻率最高的一年回家3次,有4人,頻率最低的一年回家一次,有8人。
除了“異鄉人”,記者還在街頭隨機采訪了12名濟南本地人。“吃早飯、上班、回家吃晚飯,吃完晚飯一家人各忙各的”,記者采訪中,不少本地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是這樣的,而與父母交流的時間則集中在晚飯期間。平均下來,這12名受訪者每周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不到兩天。
記者還在泉城廣場上隨機詢問了幾位老人“最希望兒女怎么陪伴自己”,他們多數搖頭說,孩子每天都很忙,自己現在完全可以自理,不用陪,父母得體諒兒女。記者再三追問下,他們坦言最希望能跟子女一起逛逛公園,逛逛超市,一家人一塊看看電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