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她像照顧自己的公公一樣細心照料聾啞的二叔公;給婆婆治病,她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幫助小叔子蓋房娶妻,伺候癱瘓公公直到離開人世。她就是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區(qū)店東屯村59歲的普通婦女王秀芹。

挑起重擔 照料二叔公
9月16日,記者來到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區(qū)店東屯村王秀芹家,王秀芹正在摘花生。王秀芹的穿著看不出和其他農家婦女有什么不同,可是就在這位普通的農家婦女身上發(fā)生了許多感人故事。
1980年,25歲的王秀芹和本村的王希勤結婚。“當時他家在村里窮得都出了名,連結婚的新房都沒有,沒人肯愿意嫁給他。”回憶當年,王秀芹告訴記者,王希勤當過兵,人又比較老實能吃苦,她認定以后只要兩人勤勞,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所以她毅然嫁給了王希勤。王秀芹的二叔公是一個先天性聾啞殘疾人,智力也比正常人低,生活需要人照顧。自從王秀芹進了家門,就像伺候公公一樣挑起伺候二叔公的重擔。
婚后沒幾年,王秀芹和丈夫辛勤苦干,蓋起了新房,可是就當日子像王秀芹想象的那樣越來越好時,1987年,婆婆生病住院。王秀芹不但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積蓄,還到處借錢給婆婆治病。“1992年婆婆離世,前前后后住了四次院,也記不清到底花了多少錢。”王秀芹說,給婆婆治病欠下了不少外債,她只好在家養(yǎng)了三頭豬,養(yǎng)了一年,三頭豬賣了2400塊錢,“但是還差200塊錢沒還清外債”。
幫小叔子 蓋房娶媳婦
過了幾年,小叔子到了結婚年齡,可是小叔子人不但長得矮,家里窮也是出了名的,十里八鄉(xiāng)的沒有哪個人家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王秀芹和丈夫幫助小叔子蓋起了大瓦房,幫小叔子從外地娶回了一個媳婦。小叔子結婚后兩口子就到城里打工去了,有了小孩也無暇照看,只好把小孩交給王秀芹。“當時家里太窮,但是寧肯虧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虧待侄女,有好吃的我都先給侄女吃。”王秀芹說,那時兒子正上初中,別人家的孩子中午都花兩塊錢在學校里買飯吃,她每頓只給兒子帶一個涼饅頭當午飯,孩子怕其他同學恥笑,吃飯時總是偷偷地在角落里啃涼饅頭。“有一次,班上的一個同學給了兒子一個包子,回家后兒子對我說:媽媽,包子太好吃了,你能不能給我買個吃?”聽到兒子的話,王秀芹潸然淚下。
人品好 引來兒媳婦
2004年10月,王希勤出了車禍不幸離開人世,家里的重擔全部落到49歲的王秀芹身上。“不但要耕種十幾畝地,還要照顧公公跟二叔公。”她沒白沒黑地干活,已經22歲的兒子知道母親的辛苦,每次打電話都勸母親找一個老伴。王秀芹對于另一半的唯一要求是,要接受她照料二叔公一輩子,不能拋棄二叔公。許多人知道后都打起了退堂鼓,可是有一個人卻為之感動。2005年,王秀芹和50歲的王云啟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
兒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可是別人家一打聽王秀芹家的情況就紛紛搖頭。直到兒子30歲那年,媒人介紹了鄰村一戶人家的姑娘。當這戶人家的老人聽說了王秀芹家的情況后,當即對女兒說:“孩子,那戶人家既然能伺候一個叔公這么多年,人品一定錯不了。”就這樣兒子的終身大事也圓滿了。
苦日子 已經過去了
2010年,王秀芹的公公因為疾病復發(fā),失去了自理能力癱瘓在床。王秀芹每天為公爹端屎端尿、洗臉喂飯。為了讓公爹吃好喝好、穿得干凈,她每天三頓都做可口的熱飯熱菜,一勺一勺地喂到公公嘴里。第二年9月,公公離開了人世。
王秀芹的二叔公今年78歲,王秀芹34年如一日細心照料,平時有什么好吃的總是先給二叔公,給二叔公洗衣服、換洗被褥成了家常便飯。在王秀芹的精心照料下,二叔公身體好轉,時不時還能干點家務活。
“以前條件困難的時候,兒子看見街上賣蘋果的就嘟囔著要吃,但沒有錢買。”王秀芹聲音有些哽咽,眼淚涌出來。王秀芹說,要強的她不愿讓別的人家知道她家窮,出去借錢時就對人家故意說家里的錢讓孩子他爸拿走了,能不能先借一塊五毛錢。別人家都知道她家窮,一連借了幾家都沒人肯借,最后還是住在她家屋后的一位大娘從包著的手絹中拿出一塊五毛錢借給了她。如今,王秀芹抽空就會給那位大娘挑幾擔水、送點柴火。
“以后要過好日子。”王秀芹感慨,過去的苦日子已經都過去了,比起過去,如今的生活她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