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9月23日訊 昨天是“世界無車日”。“無車日”最早是由法國在1998年發起,隨后風靡全球。其宗旨是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了解汽車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鼓勵人們在市區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騎車或步行。喚起市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反思自身生活模式。但是,記者昨天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機動車讓無車日有點小尷尬。
菏澤:交通流量未發生明顯變化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報道,菏澤市區內昨天的交通流量也未發生顯著變化。早上八點,正值上班高峰期,菏澤城區主干道中華路擁堵依舊,記者在中華路與和平路交叉路口看到,等待綠燈的車輛排起了長隊,許多車輛過一個路口需要等待兩個到三個信號燈的時間。
雖然是世界“無車日”,但路上行駛的車輛并不見少,許多車主明知是“無車日”,卻依舊選擇駕車出行。
私家車主叢先生表示:“騎車子太遠了,坐公交車比較麻煩,還是開車比較方便。”
濰坊:對機動車實行交通管制
無車日當天,濰坊城區勝利西街的青年路至向陽路、四平路的民生街至東風街路段,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實行交通管制,只對行人、自行車、公共汽車和校車、通勤車、特種車輛等公共交通方式開放,途經這兩個路段的私家車需要繞行。
上午不到10點,記者在這兩個路段分別待了20分鐘,期間沒有看到一輛私家車進入。不過,10:30左右,記者在與四平路相鄰的濰州路相同路段卻看到,盡管不是交通高峰時段,但這里的交通遠沒有往日順暢,車輛都排起了長隊,緩慢前行。
采訪時,有司機告訴記者,現在已經好多了,早上8點前后開車從這里走根本就是“寸步難行”。的哥孫先生道出了其中原因:四平路限行,車都擠這邊來了。
事實上,自從無車日活動引進到中國來,就始終伴隨著爭議。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被人詬病的運動式、一陣風。無車日的真正意義,是增進政府和民間兩個層面的環境共識,推動環境治理觀念更深入人心,實現環境保護行動更富有成效。
山東工商學院社會學教授劉永策表示,無車日只是一個點,更重要的還是在平時。如果沒有一系列扎實有效措施的支撐,無車日再轟轟烈烈,也無法推動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