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市區內,有一條"S"型道路,與濟南其他橫平豎直的道路相比,顯得與眾不同,它連接著濼源大街和文化西路。年輕人更多叫它趵突泉南路,而在老濟南口中,仍然改不了山水溝的叫法。
過去山水溝的路面比兩側的地面低很多,從位置看,山水溝位于老城區的西南方。濟南南部多山,每到雨季,南部山區洪水暴發時,山水經南圩子城護城河分洪后,由山水溝導入老城護城河,山水溝的名字大抵就是這樣得來的。
當雨季過去,山水溝便成了集市。過去在山水溝附近居住的都是進不了城內的窮苦人,人們多靠一些小買賣和小手工作坊為生,漸漸形成集市。
山水溝集大約在清代中期興起,農歷每月的二、七日為集日。集市最初交易多為農牧產品,后來演變成市民處理廢舊物資的市場,所以當地人又稱這個集市為"破爛市"。
山水溝集上的舊書攤曾得到不少文人的喜愛,當年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就住山水溝西側不遠的南新街,常常步行來趕集。老舍先生在他的《廣智院》中寫道:"山水溝就在廣智院的東邊,相隔只有幾十丈遠,所以有集的日子,廣智院人特別多。"
不過到了上世紀50年代后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山水溝大集漸漸消失了。
北京有條龍須溝,老舍先生曾經創作過一部同名話劇,描寫的是居住在北京天橋附近龍須溝旁小雜院里4戶人家的不同遭遇。而在濟南有條山水溝,它曾是濟南城區內唯一既是河又是道的路:雨季泄洪,枯水期形成一個集市,當年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也常來逛逛。
雨季泄洪,非雨季成大集
山水溝在非雨季曾是物品種類豐富的大集,可在雨季,卻是周邊居民的噩夢。一旦出現水患,兩側的居民就叫苦不迭。因此山水溝歷經了多次改造,才成了今天的模樣。
早在1932年,山水溝就進行過整修。當時主溝長850余米,亂石砌成護岸,溝寬約5米,深2到2.5米,溝兩側是供行人行走的道路。到了1945年,山水溝被改造成道路,原道路快車道寬12米,兼具排洪與交通雙重功能,兩側為2至4米寬的人行道。1957年10月,濟南市政府再一次對山水溝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這次改造之后,山水溝的泄洪通道變成了地下暗渠,路面和兩邊的道路一樣高。
然而1962年7月13日,濟南經歷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因為山水溝排水不暢,山水甚至沖翻了公交車,還將趵突泉中的錦鯉沖到了馬路上,山水溝的道路也被沖毀。第二年,有關部門重修山水溝,路面比人行道低1米多,恢復行洪功能,1965年再次改建。
但是這幾次改造并沒能解決山水溝排水不暢的問題。2007年7月18日,山水溝再一次在一場大雨中成為濟南人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痛記憶。
2010年8月,經過近7個月的施工,濟南人正式跟山水溝說再見了。在這次改造中,早已變身趵突泉南路的山水溝路面整體抬高,最高處抬升了1.5米,使得路面與道路兩邊地面基本持平。而原本兼具的排洪與交通雙重功能也分離開來,路面行車,路下行洪,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歷經多次改造,終成上行車下行洪的立體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