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周日的傍晚,住在莞城振華路的芳婆都會等著志愿者陳健芳來給她送晚餐。晚餐有湯,有飯菜,這是這位88歲老人每周唯一的“大餐”。陳健芳說:“有時送晚了,到了7點老人也會餓著肚子一直等著。”
芳婆在莞城的老宅里住了50年,現在一個月所有的收入只有550元,而每月光藥費就要700元,平時只能去菜市場撿菜葉回來吃。
芳婆前后三次中風,她特別擔心有一天病倒后無人知曉。她在客廳里擺了一張床,讓一個打工的河源女子晚上免費居住。她說:“就是想有人晚上能說說話,生病了有人知道。”
88歲靠撿菜葉果腹
烈日下,芳婆走一公里路去細村批發市場撿菜葉吃。“一段路會停下來四五次,因為走不動。”陳健芳說。這幾天每天中午的溫度都在35℃,老人吃不消,有時候干脆就餓著肚子。
芳婆有時候也請鄰居幫忙,去街上買回一塊錢的鴨屁股和一塊錢的米粉,這就是老人一天的伙食。志愿者上次送給她一小桶花生油,放了半年老人也舍不得用。她說:“買的鴨肉就有油啊,夠了。”
老人的家里至今用不起煤氣,她常常會在老街附近轉,看到誰家不用的木頭就撿回家中升火。可是前段時間,因為升火引來鄰居投訴,老人嚇得兩天沒敢做飯。“她就餓著肚子餓了兩天,沒人管她。”陳健芳說。
年輕時樂施好善家境寬裕
芳婆和丈夫育有二子一女,1988年丈夫去世后,芳婆一直獨居。芳婆和丈夫年輕時都是木工,在可園附近開了一家手工家具店,兩口子憑借嫻熟手藝不久就積累了一筆錢,在當時有令人羨慕的家境。至今,芳婆屋里還放著年輕時去泰國、香港地區旅游的照片。回憶曾經的生活,芳婆老淚縱橫,一直低喃“怎么老了會這么慘”。
如今,志愿者、社工會定期來探訪生活困難的芳婆,而在探訪者中,還有一位曾受過芳婆的資助。據她回憶,多年前有一個熟識的街坊被人打折了腿后無錢醫治。當時,芳姨和丈夫過得還算寬裕,當即送給他100元,讓他趕緊醫病。這位街坊現在每年逢年過節都會帶上些生活必需品來看芳婆。
三次中風花光所有積蓄
芳婆和丈夫靠著勤勞致富存了幾十萬。丈夫去世后,其中一個兒子竟偷偷拿走戶口本將她銀行中的錢冒領出來后買了一輛車。隨后,兒子在一次駕車中造成事故賠償了一筆錢。從此,芳婆的晚年開始變得艱辛。芳婆前后三次中風,雖然都搶救回來了,但是每次無法報銷的高額醫藥費讓她花光了最后的一點積蓄。
現在,芳婆靠兩個兒子每月200元的生活費和350元的政府補貼度日,而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因患嚴重骨質疏松,需要用一種藥膏。她告訴記者,這種藥每天要20元,她買不起。她說:“一般在有錢的時候才會去買來用。”
9年前,芳婆經過一個同鄉介紹收留了一個河源的女子住在她的廳堂。據說,這名女子50多歲,在一家公立醫院做護工。每天她早出晚歸,住在芳婆這也是為了省下房租。而芳婆說,自己就是想找個人說話,“太寂寞了,尤其是晚上,我擔心自己一旦病倒了沒人知道。”
矛盾:生活困難但無法申領低保金
在莞城老城區,像芳婆這樣生活極度困難的老人數量很多。陳健芳所在的東莞志愿者協會愛心探訪小組的志愿者服務的對象都是這些老人。“有些比芳婆還困難的老人,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雖然有志愿者和社工的幫助,但是對他們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記者查閱了最新的東莞低保準入條件發現,申請低保需要符合三個條件:具有本市戶籍;申請低保前6個月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市低保標準,且申請當月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本市低保標準;家庭收入或家庭財產情況發生變化時辦理調整低保救助金發放數額或停發低保救助金的手續。此外,還規定了19種條件不能申請低保。
這些條件中,芳婆因為還有三個子女被排除在低保之外。“但是,子女每月一共只給200元,能解決什么問題呢”?芳婆表示,兒子一個住在萬江、一個住在虎門。“都太遠了,也不怎么來看她。”還有個女兒嫁到了香港,但是女婿患重病,聯系也不多。
專家說法:
補助應惠及
所有有需要的人
類似于芳婆這樣需要幫助的低收入群體,卻被排斥在低保體系之外。東莞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閻江認為,對于高齡老人,應該確保每一位老有所養,病有所依。
據了解,現在無論新試點的居家養老還是愛心超市所補貼的對象都是低保老人。對于這樣一個門檻,應該不斷調整政策,讓陽光均勻地灑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老人身上。(文/ 圖 記者彭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