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興飛 吳金彪
沒有駕駛證,卻駕駛無牌老年代步車混跡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上。逆行、闖紅燈、違法停車等交通違法中都少不了老年代步車的身影。記者采訪了解到,無論是道路出行還是生產銷售,老年代步車的各個環節亂象頻出。
出行: 三到四成事故 電動車代步車造
20日下午,記者在濟南火車站附近看到,三四輛老年代步車停在路邊拉活,占據了一排機動車道。在濟南緯一路北頭,一名頭發花白的老年人駕駛一輛紅色老年代步車闖紅燈穿過馬路后又逆行,周圍車輛和行人紛紛躲避。
老年代步車無牌無證上路行駛,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據交管部門統計,濟南三到四成的交通事故與電動車或老年代步車有關。
前不久,濟南市民曹女士駕車上班途中和一輛老年代步車發生刮擦事故。“在一個左轉彎路口,我根據信號燈指示左轉,沒想到一輛老年代步車從后面直行車道插了過來,從側后方撞到了我的車上。”曹女士說,下車后她看到左后車門被代步車刮花了。
“開代步車的老人下車后要我賠償,說我撞的他。”曹女士只好撥打報警電話并聯系了保險公司。
“交警趕到后認定他負全責,他罵罵咧咧的才不再糾纏。”曹女士說,在交警的調解下,駕駛代步車的老人向她賠付了140元。
曹女士說,140元不夠修車的,由于遲到,自己當月的全勤獎也沒影了。
省交警總隊相關人士表示,不能申領號牌的老年代步車也沒辦法購買交強險或其他商業險,如果發生交通事故,老年代步車一方負有事故責任,只能由駕駛人自己按責任比例承擔相應民事賠償。
銷售:不用掛牌就能上路成商家賣點
“有老年代步車嗎?”20日下午,記者詢問濟南長途汽車總站附近一家電動車專賣店店主。
“里面有兩輛,你進去看看。”女店主心不在焉地回答。
進入院內,記者看到,兩輛樣式簡陋、布滿灰塵的三輪車停放在一個簡易車棚下。“紅色的一萬七,銀色的一萬六,要的話價格還可以商量。別看車表面有點臟,用水一沖就是新車。”女店主說,除了這兩輛車,車庫還有存貨,樣式、配置齊全,有的車還裝有倒車影像。
女店主介紹,這些代步車有的裝了四塊電池,有的裝了八塊電池,車身材料有鋼化玻璃的,也有鐵皮的,配置和制作工藝不同,價格自然不同。
三輪的、四輪的,燒油的、電動的……在另外一家老年代步車專賣店,可挑選的車型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名稱也是五花八門。
“一般都是家里老人用,也開不遠,不用上牌。”一名銷售人員說,如果非要上牌,他們也可以“代辦”,“加2000元就行”。如果老人沒有駕駛證,再交2000元,他們就可以“代辦”駕駛證。
“如果要發票,加500元。”在第三家老年代步車銷售點,一名銷售人員解釋說,代步車不需要掛牌就能上路,要不要發票都無所謂。
不僅如此,很多老年代步車還在網上銷售。一些網店在顯眼位置特別注明:電動四輪老年代步車和燃油四輪代步車不能上牌照,介意者勿拍。“只要充電八小時,可以行駛200公里,時速一般在40公里左右,高的可達60公里以上。”在某代步車銷售網站,一名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說。
生產:安全檢測標準竟由企業自己提供
一些銷售人員表示,他們售賣的老年代步車之所以便宜,是因為車身很多都是玻璃鋼制造的,不如鐵皮的結實。
玻璃鋼雖然輕便,但經受不了較大力度的撞擊,相關實驗數據表明,15公里以上時速的撞擊,玻璃鋼通常就會破碎。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老年代步車并非正規車廠生產,這些所謂的老年代步車生產企業根本沒有生產資質。甚至在一些手工小作坊,工人通過簡單的敲打拼裝,就能用玻璃鋼、鐵皮和零配件生產出老年代步車。
專業人士向記者介紹說,由于無資質小廠采用的零配件比較低劣,生產出的老年代步車安全隱患大,“剎車構件也很單薄”,高速行駛中往往會因為剎車不及而發生事故。
記者采訪了解到,老年代步車如此生產卻無人管,根源在于其處于“灰色地帶”,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監管。目前,我國并沒有老年代步車的明確定義及生產標準、國家技術標準、使用范圍等,相關部門做檢測時依據的甚至是企業自己提供的檢測標準。老年代步車時速達到機動車標準,卻沒有進行過碰撞測試,車身設計無任何安全防護措施。
省經信委產業政策處工作人員表示,由于處于無法規、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大量小作坊生產的老年代步車趁機快速發展,“已經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
原標題:敲打拼裝 手工作坊產出代步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