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宣布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自此北京有了屬于愛書人的“夜場”。在濟南人紛紛為24小時書店“點贊”的同時,關于濟南獨立書店如今的經營情況,也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近日,女報記者對濟南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走訪調查,書店經營者認為目前濟南的書店很難實現24小時經營。雖然經營遇到困難,他們仍嘗試著利用餐飲、休閑等多種方式,企圖挺過“寒冬”。

多數獨立書店“賠錢賺吆喝”
“三聯書店停業時特別失落,這么好的一家書店說沒就沒了。”供職于一家策劃公司的張雅瑜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趁著書店關門前,她還從那里抱回了一大摞書。
在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實體書店面臨的運營壓力越來越大。2012年底,濟南三聯書店和致遠書店等濟南地標性的獨立書店不堪重負先后停業。但現如今,仍然有一些濟南人在堅持經營獨立書店,位于泉樂坊的很像書店是其中之一。“現在我們的書店一直是在賠錢的。”很像書店的老板張蓓對于書店面臨的困境直言不諱,“泉樂坊的租金一年三四萬元,我一直在賠錢。附近世貿廣場建起來了,說不定還要漲房租。”她認為,雖然網上的打折圖書對獨立書店的生存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但濟南青年“文藝范兒”不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她眼里,濟南這樣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厚重文化的城市需要有獨立書店的存在。
張蓓跟濟南很多獨立書店的老板都保持著聯系,他們繼續經營“賠錢”書店的原因,只是因為“喜歡”。
濟南女孩的閱讀量還不夠
4月21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布。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持續增長,首次超過半數,達到50.1%。由此可見,受數字媒介迅猛發展的影響,國人的閱讀習慣正發生著改變。“公交車上的時間不好好利用很浪費,我一般會用手機看會兒小說。”在濟南做日語翻譯的董佳伊說,她已很久沒有買過實體書了。跟她的情況不同,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濟南仍然有很多人更喜歡捧著實體書的感覺,在他們看來,“把書捧在手里感覺很踏實,這種感覺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平時在店里買書的顧客,男性相對多一些,女性比較少。”張蓓說,在像她一樣的書店經營者看來,濟南女孩的閱讀量還不夠。
究其原因,除了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外,“文藝范兒”不夠,以至于對實體書店的需求也不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獨立書店急需轉變經營方式
在實體書店經營普遍陷入嚴冬的情況下,北京的三聯韜奮書店借鑒臺灣誠品書店模式進行經營,這無疑是一次極具魄力的嘗試。這一嘗試收到了極好的效果,據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統計,4月8至23日,書店夜間銷售額共36萬元,白天銷售額共62萬元,同比增長超過50%。
由此可見,對于實體書店未來的發展,如何轉型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實際上,濟南本土的獨立書店也同樣進行著自己的探索。位于高新區的濟南品聚書吧除了常規的圖書銷售區外,還有咖啡、食品銷售區。除此之外,他們還利用微信平臺推廣書店,定期舉行各種活動。“這個書店只有我一個人在經營,因為我的精力有限,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可能24小時營業。”很像書店的老板張蓓坦言,目前濟南的獨立書店很難實現24小時經營,但她也打算對書店未來的發展做一些嘗試。她希望等到有了足夠的空間,把書店與素食店結合起來。“濟南人對很多事物的追求都有滯后性,因此獨立書店的經營還將面臨一段時間的寒冬,但慢慢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