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嶗山、城陽、即墨,萊西、平度、原膠南、膠州過年也有自己的習俗。拿萊西來說,大年三十當日,家家貼春聯 、粘過門錢、糊新窗紙 、貼窗屏 、掛年畫,除夕則要包三種餃子;平度初三前不掃地,不丟沒用的東西,傳說這樣能留財;與其他地區的年俗相比,原膠南人過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登山;膠州則扭秧歌,因為“沒有秧歌就沒有年味兒”。

萊西:除夕要包三種餃子
即墨過年的講究多,萊西過年的說法也不少。大年三十當日,家家貼春聯、粘過門錢、糊新窗紙、貼窗屏、掛年畫,尤其要貼“!弊。門窗上、墻壁上、器具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還把福字倒貼,意為“福到了”。午飯后,堂屋掛家譜 、擺香案、燭臺和供品。傍晚,人們拿著香紙,前往宗廟(有的地方到祖塋)招請列宗列祖來家過年,叫做“請神”!罢埳瘛被丶液,除了要在大門口放一根“攔門棍”攔住兇神惡煞,還要在院內撒芝麻桿,稱“踩歲”,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而芝麻粒多得數不清,取其“高壽”、“多!敝狻摹罢埳瘛钡郊抑脸醵八蜕瘛被貧w,不準動刀、剪、針等,怕傷神靈眼睛;不準掃地,怕把家財掃走了 ;也不現做飯菜,只吃節前準備的食物,以慶年豐有余。
萊西人過年,包水餃是重要的內容,一般安排在年除夕下午,而且要包三種餃子。一種是葷餡的,當天晚上吃;一種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要包進硬幣等,包餃子的時候還要說著吉利話。萊西人包餃子講究很多,稱除夕包餃子為“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有的包上糖塊,這叫“新的一年有甜頭”;剛娶新媳婦的人家,要在餃子里包上紅棗、栗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貴子”;最普遍的是在餃子里包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花。這硬幣的數目還不能亂,非得是四、六、八、十,分別代表四季發財、六六大順、四平八穩和十全十美。
年夜飯前,萊西人習慣放一掛爆竹,俗稱“閉門爆竹”,然后關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迎接新年。到了歲更的子時,更是鞭炮聲大作,人們以爆竹聲聲呼喚春天。新年首次開門放一掛爆竹,俗稱“開門爆竹”,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喜”,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稱為“百子爆”。炸碎的鞭炮紙覆蓋在自家門前,叫“滿地金錢”。
平度:初三前不掃地
平度把每年農歷臘月廿三起到年三十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臘月廿三辭灶以后,平度的各種“年集”就熱鬧了起來,人們開始置辦年貨。年集上雞鴨魚肉、茶酒油醬、糖餌果品應有盡有。過去的年集分為糧市、肉市、雜貨市、鞭炮市等,老百姓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商販討價還價 ,十分熱鬧。但在集上也有一塊地方特別安靜肅穆,這里就是賣祖影、財神的地方,這里香煙繚繞,像走進了廟宇或者祠堂,沒有叫賣聲,也沒有吵鬧聲,連孩子們指指點點也不準,賣方和買方共同用的一個詞是“請”,“你想請什么?”“我想請財神!痹谶@看起來比較冷清的市場,一些東西的交易卻很火爆,像賣“過門錢”的,賣“窗頂、窗旁”的,“窗頂、窗旁”是貼在窗頂部和窗兩旁的長條年畫,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在平度,掛軸子也是過年的重要習俗。軸子,一般分為“家堂軸子”和“財神軸子”兩種,財神軸子一般與家堂軸子并列掛置,家堂軸子居西,財神軸子居東。若年內家族中有人亡故,要在軸子的適當位置填上亡者姓名或姓氏,以示為亡者確立了牌位。此外,平度人過年時,年畫、窗花、對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黑字的對聯,對聯講究對仗,內容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等,在門框上還要貼吉祥橫批。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
另外,平度還有初三前不掃地的的習俗。這還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平度有一對兄弟,哥哥天性貪財,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財產,住的是寬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窮苦。除夕之夜,財神爺化裝成一位老乞丐來到人間。財神爺先到哥哥的家,結果被趕出門外。后又來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熱情地將他請進屋子,端了碗熱粥給他喝。財神爺非常高興,就對他說:“孩子,過年的時候,家里沒用的東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掃,這些都會變成寶。”弟弟聽了財神爺的話,每到過年的時候,從不掃地,不丟沒用的東西,后來這些全都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從此以后,人們在過年時,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掃地了,這個習俗一直沿襲了下來。
原膠南:過年要登山
與其他地區的年俗相比,原膠南人過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登山。
正月登瑯琊臺是原膠南獨特的習俗。原膠南吃年夜飯不在午夜吃,而在五更時分吃,因此當地把除夕夜叫“大年五更”。吃過年夜飯,人們開始拜年;拜完年,天剛蒙蒙亮,瑯琊臺村周圍的男女老少就帶著鞭炮、香火向瑯琊臺登去;一直到正月十五,瑯琊臺人流涌動,絡繹不絕。如今,瑯琊臺景區每年都貼對聯、懸鞭炮、備古轎、演奏等,渲染“年”的氣氛。
正月爬帽子峰是原膠南的又一獨特習俗。同樣是五更年夜飯后,人們會持燈籠,攜鞭炮、紙錢、祭品等,向帽子峰頂攀去,遠遠看去,像一條蜿蜒游動的火龍。帽子峰是大珠山南部的一座山峰,峰頂原有徐庶廟,現僅存廟堂。相傳三國時徐庶,曾明保曹操暗保劉備,內心非常矛盾痛苦;終于在赤壁大戰前借機逃遁,來到大珠山帽子峰隱居。后來當地百姓立廟供奉他,形成習俗。
原膠南有句歇后語就是“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這是因為在原膠南,無論多拮據的人家,大年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做出好菜好飯祭祀先祖。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個個換上新衣服,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從三十晚上開始,每家每戶燈火通明,直至初四天亮才熄燈。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除夕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一邊爭相下水餃,一邊燃放過年鞭炮,意為“迎春接!。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飯——即團圓飯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年飯”。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吃魚(年年有余),必有肉(富貴),豆腐干(寓意招財進寶),雞(吉祥如意)等。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大年初一也有許多禁忌: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撒一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吵架,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為“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原膠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初一二來拜年,有的地方卻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原膠南還有一個拜年習俗,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初一回家拜年,防止把娘家人的財氣帶走。一般在初四回家拜年,所以初四是女兒、女婿回家的日子。拜年的禮品,以前是自家蒸年糕與餑餑,寓意富貴吉祥,年年發財,F在一般有柑橘或禮品中夾橘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膠州:大秧歌拜年
說起膠州的過年特色,如果膠州秧歌稱第二,相信沒人能說出第一是什么。用膠州人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秧歌就沒有年味兒。”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于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后,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形,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從1986年開始,膠州每年正月十五都在秧歌城下舉辦新春秧歌會,每年都有幾十支秧歌隊來參與演出,還有秧歌巡游的項目,讓專業演員在街頭巷尾與市民一起快樂地扭起膠州大秧歌。每到過年的時候,膠州隨處可見扭秧歌的市民,上至八旬老太下至咿呀學語的孩童都會像模像樣地扭上兩下。
記者 黃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