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的嶗山路走到沙子口,被一處房子從中劈開,一樓當道萬車繞行。在城市化進程中,舊城舊村改造、道路施工等工程都會涉及到拆遷,這原本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良機,可因為涉及補償、安置等問題,會有那么一兩處房子被遺留下來,就是我們常說的“釘子房”。
同樣是被釘在了繁華都市,但原因又是各不相同。連日來,記者分別探訪了市區四處“釘子房”,對話其中一對在房中居住了十年的夫妻,聽他們內心的堅守、抗爭與糾結。《青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房屋征收過程中的眾多細則進行了明確規定。每次房屋征收都是被征收人與征收人之間的博弈,而記者采訪專家意見,想要達成共識需要雙方都要守住準則,而這個準則就是法律的明文規定。
1
楊家群麗景苑小區:
一大片空地中,一處孤房
楊家群麗景苑小區算是本市的一個知名小區,小區建得雖然不錯,但多年來房產證一直難辦理,另外,小區內的幾處釘子房多年一直沒能拆除。
12月20日,記者來到該小區。還未走進小區,站在馬路天橋下就能看到小區里有一處舊的兩層小樓,與小區的整體環境很不相符。走進小區里,除了這處保存完好的舊樓以外,在小區內記者還找到了三四處舊房沒有拆除。房子多已不再住人,只有在小區一大片空地旁的房子里仍住著一對老夫妻。
足有一個小型足球場般大小的一處空地,有一半左右的地方被利用了起來,上面停放著幾輛私家車,當了停車場。而緊鄰著房子的一小片區域也被開墾出來,種上了菜。為了抵抗冬天的低溫,還搭了兩個塑料小棚子。相鄰的房子并沒有完全拆除,還剩一些廢棄的木梁、石頭與孤房連在一起。
記者走到房子的正面,門牌號是楊家群村190號,上面貼著“某某服裝”等字樣。走進房子,兩條小狗一個勁狂吠,宣告著“生人莫近”的訊息。房主老張聽到動靜走了出來,他跟記者說,從2003年舊村拆遷改造,因為自己提出的條件一直沒有滿足,沒在拆遷協議上簽字,房子就留了下來,轉眼他們老兩口又住了十年。
2
嘉定路與人民一路:
圍墻隔開繁華小區與危舊小房
嘉定路與人民一路交會處,有一個新建的居民小區—— 保利里院里。小區很現代,建得也非常漂亮,二三十層的居民樓很是氣派,而小區的綠化做得也非常好。雖然是冬天,但小區里的冬青等植物還顯得生機勃勃。
可就在小區入口的旁邊,一道圍墻圈起來的一處破舊的房子卻與小區顯得格格不入。這處房子一看就很有年頭了,外墻都已經破敗,而透過木門,看到里面堆放也比較凌亂。
據小區的居民介紹,該小區是從原先一個玻璃廠改造而來的,當時可能是因為對于補償協議沒有談攏,這處房子就留了下來。現在房子里住著一位老人,老人的孩子有時候偶爾也能見到。
院子里養了一條大狗,記者多次敲門,里面一直沒有人應答。而聽到動靜后,小區物業的一位工作人員過來說,當時小區建設之前,在房屋征收時與該房主多次進行過協商,但是在補償方面一直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但是不可能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所以房子最后就沒拆。”因為房子跟新小區確實有些格格不入,部分業主也提意見,該工作人員說,他們就建了一道圍墻將房子圈了起來,而因為房子里住著老人,電也給重新接上了。
3
國棉六廠前后區域:
殘缺不全的房子,開口要2億
在國棉六廠前后兩大片區域內,原先的老房子現在基本都已經拆除了,留出大片的空地,荒草在空地上雜生。因為政府正在大力推進安置房建設,這塊區域的大規模開發暫未開始,所以這里顯得有些荒涼。而這一大片空地上,緊鄰路邊仍站立著一處殘缺不全的房子,顯得很是扎眼。周邊的人們已經沒有人知道,這處房子為什么留在這里,沒有完全拆除。
房子原先應該是網點房,門頭上還留有殘缺的一些廣告語,因為房子已經七零八落,原先的樣子已看不太清,而人肯定是沒法住了。記者跟旁邊板房邊的工人、周邊居民打聽,為什么房子沒拆?他們都搖搖頭說,不清楚。
這里屬于鐵路青島北站建設所涉及的拆遷區域。而這里有著青島原先最大的棚戶區,涉及到7000余戶居民。記者隨后聯系到了該區域房屋征收的負責方,負責人介紹說,因為涉及的戶數眾多、而且居民原先的居住條件普遍很差,所以在拆遷之初遭遇的阻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因為政府給予了優厚的補償政策并且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工作,其他房子都已經拆遷完畢,唯獨剩了這處房子沒有拆。“就這么一處網點房,房主索要2億元的補償金,對于這種獅子大開口,我們肯定不能答應。”該負責人說,雖然強拆的手續都已經辦完,對房子強拆也沒有問題,但為了不造成惡性事件,房子最終被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