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源頭
被大量買賣的快遞單信息從何而來?多家網站客服人員透露,他們所銷售的快遞單信息都來自正規快遞公司。
隨后,記者以購買快遞單為由咨詢多名快遞員。幾乎所有的快遞員都表示,按照公司規定,所有的快遞單都要交回總部處理,但當記者將每張快遞單的價格從2毛提高到6毛時,部分快遞員同意將手上的快遞單信息賣給記者,但均聲稱公司最近管得很嚴,紙質版快遞單必須回收,只能提供電子版快遞單信息,幾名快遞員還特意留下了記者的聯系方式,表示可以“長期合作”。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重慶市多家快遞公司網點后發現,工作人員對于客戶個人信息的管理不夠嚴格,甚至有的網點只有一兩名員工留守,貼好面單的包裹快件隨意擺放的現象十分普遍,收發件人的地址、聯系方式、姓名等私人信息都能輕松看到。
一位不愿具名的快遞業內人士透露,各快遞公司都明令禁止工作人員泄露客戶信息,但快遞發出時會生成一張印有發件人和收件人個人信息的面單,面單一式四份,發件人、收件人、快遞營業廳、工作人員各一份,這些面單就成了信息泄露的隱患。
除此之外,一份快遞經過層層掃描,快遞單信息會直接暴露在所有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面前,這無疑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風險。以一份由重慶寄往北京的快遞為例,快遞從發貨客戶手中發出后,需要經過收件快遞員、倉庫管理員到達分流站,分流站的工作人員再將快遞送至重慶中轉站場,中轉站場的工作人員再將快遞發至北京中轉站場,再通過北京當地的快遞員送到收件人手中。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舊面單會在營業點內保留一年,以備客戶查詢,然后由總公司回收,并在監管部門監督下統一銷毀。不過,一些營業點難免會出現將舊面單隨意丟棄或倒賣的情況。
“加盟模式”之弊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涉嫌快遞單信息泄露的快遞公司以圓通、申通、韻達等實行“加盟模式”的快遞企業為主,由于管理松散、監管不到位,其分公司和加盟網點一直是發生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重災區”。
據業內人士透露,與其他行業類似,目前國內的快遞企業有“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直營模式實行總部對分公司和網點的垂直管理,總公司對于下屬分公司和網點的管理和控制更為嚴格,對基層員工的培訓也更為規范。目前,實行直營模式的快遞企業主要有EMS(中國郵政特快專遞)、順豐[微博]速遞等。
然而,在目前法律與資金限制下,以圓通、中通、韻達為代表的大部分快遞企業實行的是加盟模式,相對于直營模式,加盟模式的成本較低,更利于快遞企業的快速擴張。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加盟模式固然有利于快遞企業經營規模和范圍的快速擴張,但加盟模式下的競爭是嚴重同質化的,基本以低價競爭為主,而低價帶來的必然是利潤的減少和服務質量的降低。更為嚴重的是,加盟模式還會造成總公司與分公司、加盟網點之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公司對網點負責人、快遞員等基層員工的培訓和管理都不夠規范。
“一直以來,由于實行加盟模式的快遞企業對其分公司和加盟網點疏于管理,已成為發生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重災區’。”廖成林說。
重慶某大型快遞公司網點負責人鐘先生說,只需要支付一筆加盟費用,就能用總公司的招牌開設加盟網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加盟網點可自行招聘員工、自主培訓、購買辦公設備等,甚至被允許自行發展下級網點,總公司與網站的關系比較松散,基本不會干涉網點的日常業務管理。
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不少快遞公司的加盟門檻已經低得不能再低,加盟網點往往只需要一張辦公桌,幾部電話和幾名員工,再支付極少的加盟費用就能開門營業。“在這種情況下,快遞企業對其下屬網點和分公司很難做到嚴格監管和培訓,加之相關法律法規又不夠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基層員工出現違規行為的可能性。”
信息買賣猖獗 斬斷產業鏈須多管齊下
記者 趙宇飛 重慶報道
繼電信、房地產、銀行等傳統行業之后,快遞行業成為又一個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教授王安白認為,此前多是企事業單位內部人員私下售賣公民個人信息,如今卻愈演愈烈,大量印有完整個人信息的快遞單竟被明目張膽公開銷售,如果后者都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打擊,要遏制前者更是難上加難。
為何此類違法犯罪行為如此猖獗?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陳世偉說,最重要的原因是快遞單信息非法買賣活動多在網上進行,互聯網的虛擬性、匿名性決定了此類犯罪行為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流動性,加之網絡交易信息容易銷毀,證據難以保存,調查、取證難度很大。
“僅靠屏蔽快遞單銷售網站的方法往往‘治標不治本’,屏蔽一家網站,不法分子就會更換IP地址、網站域名再開一家,而且很多網站的服務器設在境外,打擊難度大,成本高。”陳世偉說。
此前,媒體曾多次揭露“單號吧”、“淘單114”等銷售快遞單信息的網站,媒體曝光后,有關部門立即對其進行了屏蔽。然而好景不長,這些網站竟更換IP地址和網站域名“重出江湖”,又重復了幾次“屏蔽后再復出”的情況后,“單號吧”等網站仍在明目張膽地經營快遞單業務。
王安白表示,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無論泄露、倒賣多少個人信息,量刑均在三年以下,較之不法分子獲取的灰色暴利,違法成本明顯過低,不足以對犯罪分子造成威懾。
“目前針對快遞行業的法律法規也很不健全。”陳世偉說,現行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可操作性較差,并未對快遞企業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要求,違規快遞企業的責任追究等方面予以具體明確的規定,加之有關部門打擊監管力度不夠,客戶信息的管理只能靠快遞企業自律。
專家認為,要斬斷快遞單信息買賣“灰色產業鏈”,需要多管齊下,各方形成合力。不僅要通過加強網絡監控、完善法律法規等方式不斷加大監管打擊力度,更需要從根本上改革快遞行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切斷快遞信息泄露的源頭。
陳世偉建議,公安機關可與互聯網管理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加強網絡監控,根據網上留下的聯系方式順藤摸瓜,對從事此類犯罪活動的上下游不法分子予以嚴厲打擊,提高其違法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形成長效機制,保持打擊力度的持續性,防止“時松時緊”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相關部門應對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完善,應根據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嚴重程度提高量刑標準,讓不法分子得到與其犯罪行為相適應的懲罰,有效震懾此類犯罪活動。”王安白說。
“還要提高針對快遞行業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要以法律的形式對快遞企業的信息安全要求、違規企業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明確、詳盡的規定。”陳世偉說。
王安白表示,快遞行業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督促快遞企業制定切實有效的規章制度。例如,盡量減少各環節中個人接觸客戶信息的范圍,在勞動合同中與員工約定泄露客戶信息的具體懲罰措施,加強對員工的法制教育,一旦發現員工的違規行為,立即進行嚴厲處罰等。
“事實證明,加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快遞業的發展趨勢,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說,加盟模式使得不少快遞企業陷入了“利潤越低、服務越差、客戶越少”的惡性循環,從進入全球500強的快遞企業來看,沒有一家實行加盟模式的企業。
此外,專家建議,既然快遞單信息買賣市場是因網店“刷信用”而形成,就應徹底鏟除其存在的土壤。各電子商務網站應加強對網店的管理,可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一旦發現有網店通過購買快遞單的方式“刷信用”,立即對其予以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