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棒!現在跟著老師再把課文讀一遍好不好?”平時在課堂上才能看到的一幕,不斷出現在歷城區的一個農家小院里。農家院,怎么成了課堂?原來這是歷城區教育局為因重度殘疾而失學的兒童專門開設的特殊家庭學校,解決部分因客觀原因而不能到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智力健全、下肢殘疾兒童入學難的問題,歷城區教育局和歷城區殘聯在今年聯合展開了為無法隨班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服務。鮑山街道毛莊36號,一個農家小院,便是歷城區5所家庭特殊學校的其中一所,同時也是重度殘疾兒童小雨(化名)的家。小雨因自小就患有“瓷娃娃”病,加上家境狀況也不好,所以在上了將近一年的幼兒園之后便輟學在家。直到送課上門之后,她才“重回課堂”。
家里的教室,也有黑板課程表
24日下午兩點,記者來到了小雨的家里,這是一座不起眼的農家小院,旁邊就挨著村里的苞米地,課堂就設在屋里,這時老師和小雨已經在“教室”里準備上課了。
記者在屋里看到,雖然這個所謂的教室只有一個學生,但卻和學校里的教室一樣,該有的教學用具一樣都不缺。進門便能看到一塊足夠大的黑板掛在墻上,黑板上還留著上堂課老師寫的單詞,而黑板下面貼著一張課程表,一套書桌和板凳就放在了離黑板不遠的正前方,此刻的小雨和老師正拿著課本坐在一個破舊的長沙發上,沙發前的茶幾上擺滿了小雨的課本。
歷城區教育局的賈科長告訴記者,雖然從學校搬來了一套桌椅,但平時能不讓小雨坐板凳就不讓她坐,“學校給小雨的這間‘教室’布置的很齊全,教學用具全都齊全,而且還給小雨專門配備了四位老師。因為小雨的身體原因,我們平時也會盡量讓小雨坐在沙發上學習,這樣也能夠使老師和她更親近一些。”
老師因材施教,注重內心交流
24日下午,小雨上的第一堂課是語文,講的課文是《我多想去看看》。因為國慶節即將來臨,加上課文中也涉及到了北京的天安門,所以在上課之前,楊洪老師先給小雨講了一下國慶節的來歷以及天安門的一些歷史。
隨后,小雨跟著楊洪老師學起了這篇課文。記者發現,雖然小雨一開始見到陌生人顯得很不自在,但在學習時,卻很投入,幾乎忘了還有其他人在場。讓記者吃驚的是,《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在楊洪老師教了4遍之后,小雨便基本上能夠背下來。
楊洪老師在采訪時告訴記者,面對這樣的一些特殊學生時,自己在備課方面也會不同,“總體上來說,我們會根據小雨的一些特點,來準備一些課程,小雨現在已經10歲了,但是才開始學一年級的課程,所以我們會選擇課本中一部分課文來教小雨,去教一些她喜歡的東西,不過,對小雨這樣平時只待在家里,很少有玩伴的情況,我們會更加的注重跟小雨的內心交流,使她不會感到孤獨,同時學校也給小雨安排了一些勵志教育等等。”
孩子像盼節一樣盼老師的到來
“今天下午來的時候,我還沒有到屋里呢,就聽見小雨遠遠的對我喊‘老師好!’”,楊洪老師在采訪中告訴記者。
可是,小雨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楊洪這些老師并不是這樣的友好。“剛開始我們來的時候,小雨很抵觸,我們也不好展開教學,有時候說一個問題的時候,小雨從頭到尾只回答一個‘嗯’,而且有時候說話也很嗆人,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希望課程趕緊結束,我們能夠趕緊走。”楊洪說,“不過,慢慢的,我們跟她交流的多了,她跟我們也就親密了起來,遇到不懂的問題,她會經常的問到底,而且小雨的感悟能力也特別強,學習起來很快。”
說到這,小雨的母親曹女士告訴記者,以前老師沒有上門教小雨的時候,就靠小雨自己平時看一些書,因為也沒有人陪她玩,所以整天看不到她一點笑容,后來老師來了之后,孩子的笑容就多了。“有一次因為中秋節放假的時候,老師沒有來給小雨上課,她就天天的問我老師什么時候會來。每天盼著老師來,老師不來的時候就自己坐在沙發上看書,老師一來就可高興了。”
(見習記者 高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