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市民郝女士在位于海爾路和同安路交叉口的華潤萬家超市買了一包標價28.9元的水餃。但是付錢的時候,卻發現實際價格是39.8元。
9月11日上午9點左右,記者采訪了郝女士。“我跟家人昨天去華潤萬家超市買東西,付完款我仔細看了看小票 ,發現水餃價格跟標簽上的價格不一樣。當時我們專門挑選了一個比較有名的品牌,我當時留意了一下,標價28.9元,但付款的時候竟是39.8元。”
“如果在超市里買很多東西,一般來說 ,我們都不會注意某一樣商品的實際價格到底跟標簽上標注的有沒有不同。除了這種水餃,還有沒有其他的商品也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一共有多少人付了這部分‘冤枉錢’呢?超市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在故意欺騙我們消費者?”郝女士找到了超市的工作人員,希望能要一個說法。“當時客服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可能是商品搞活動,系統里的信息沒有及時改過來。而當我和客服人員交涉的時候,也有其他的消費者拿著別的商品投訴同樣的問題。我跟他們交涉了一個多小時他們才答應把差價補給我,讓人心里很不舒服。”
9月11日下午,記者撥通了華潤萬家青島海爾路店的客服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出現標簽價格和實際價格有差別的情況,一般可能有三種情況,一是有些商品如果使用會員卡購買,可以享受比較低的會員價格;第二就是在某些商品搞活動的時候,工作人員沒有即使更換貨架上的標簽,所以和小票上的價格不一樣 ;第三可能就是貨架上的貨物擺放比較亂,消費者看到的標簽并不是所買的商品的標簽。”當記者問到郝女士買的水餃屬于哪種情況的時候,這位工作人員表示處理此事的工作人員暫時不在,她并不了解具體情況。見習記者 任加祿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