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8月4日訊(記者 吳金彪) 4日,本報刊發《夜行遭遇大坑 騎車男子身亡》一文后,天橋市政工作人員開始對奪命大坑進行回填。不過,由于死者親屬不同意立即回填,路面修補作業暫時中止。
4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生產路鐵路橋附近的事發大坑,發現有兩輛工程車停在大坑旁,準備對大坑進行維修加固。坑里的積水、碎石已經被清理干凈,部分瀝青已經填補到坑里,一輛拉瀝青的工程車還冒著熱氣。
死者的三弟焦守峰說,事發后來到現場,他也“驚住了”,大哥已經血肉模糊,摩托車橫在路上,現場一片狼藉。“大坑占了整個馬路的二分之一還多,為什么四五個月一直沒人維修?我一定要為死去的大哥討個說法。”
現場的天橋市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于4日上午11時許來到事發地點,準備對路面進行修補,但死者親屬可能出于保全證據的考慮,不同意立即修補,修補作業目前已暫停,他們會做好圍擋和警示。“如果可以修補的話,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這名工作人員說。
死者親屬: “只差一公里,他就到家了”
本報記者 吳金彪
4日上午,在生產路鐵路橋事發路段,記者見到了死者的妻兒和部分親屬。據介紹,死者姓焦,今年40歲,在建筑公司上班,事發當晚騎摩托車回家。
“只差一公里,他就到家了。”死者的表妹龐女士說,表哥家住荷香村小區,離事發地點只有一公里左右。2日晚11時許,在回家前,表哥還專門給嫂子打了個電話,說“一會兒就到家”,誰想到夫妻卻從此陰陽兩隔。
“嫂子從3日零時開始打電話,打到1點多,一直都沒人接。”死者的三弟焦守峰說,事發后大哥的手機可能摔壞了,一直處于無法接通狀態。焦急的等待之后,直到凌晨1點半左右,他們才接到交警的電話,說是“出事了”。
龐女士說,嫂子一直沒有工作,家里全靠表哥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他們還有一個11歲的孩子,身體也不好,一家人日子過得很清苦。
對于這場事故,死者親屬表示,他們一定會找相關部門討要說法。
“馬路陷阱”還有多處
本報記者 吳金彪
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永久離開了我們,讓人心痛。4日下午,記者調查了事發路段周邊的一些道路,發現馬路大坑還真有不少。
記者沿生產路事發路段向北直行,發現了路面上有好幾個大坑,大坑周圍車來車往。不過,由于路面較寬,車輛躲避起來相對容易。
在聯四路夜市步行街路口,一個一米見方的大坑橫在路邊,里面堆滿了碎石。附近一名環衛工人說,這個坑至少已有一個多月了,經常有車陷在里面。“前兩天剛有一輛電動車陷進去,車胎都被扎壞了。”附近居民說。
在西濼河路,四五個大坑依次排開,讓人難以躲閃。在西濼河路87號院門口,一個大坑幾乎橫貫了整個路面,車輛經過時都得小心翼翼。
記者在北園大街一些路段注意到,不光是馬路大坑,個別井蓋也深陷在路面里,露出一個個小坑,過往車輛經過時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城市細節 關聯生命安全
本報記者 吳金彪
記者采訪時,現場的市政工作人員表示,類似的馬路大坑修補起來并不費勁,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修補好的事,為何要等四五個月卻一直沒有維修?
其實,城市馬路井蓋、大坑傷人的事屢見不鮮。幾年來,光記者采訪可數的就有10起以上,電動車陷進坑里,路人牙齒被磕掉……類似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周圍。很多時候小磕小碰一下,很多市民認為不值得追究,也就不了了之了。
看似小事,我們的城市管理部門卻不能等閑視之,因為這些城市細節有時候關聯著我們的生命安全。本來事前只需一兩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一旦出現了嚴重的傷人事故,相關部門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善后。
希望我們的城市管理部門能在事前將問題解決,不要等出事以后才去辯說誰的責任,才想到將大坑修復。因為事后無論如何補救,被奪去的生命已經無可挽回。
城市細節,不能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