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東明7月30日訊(記者 崔如坤) “銀行存款成了保險,取不出可咋辦?”東明的李先生向菏澤消協反映,因蓋房子需要資金,他拿著11萬存折到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辦理的是理財型保險,6年以后到期才能取出,銀行存款變成理財保險讓他一頭霧水。經消協調解,李先生成功拿回11萬存款,并得到利息3000元。
今年5月底,為給孩子蓋房子,東明李先生拿著2011年存11萬元存折,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他當時辦理的是理財型保險,6年以后才能取。“本來是銀行存款,怎么變成一張保單?”聽到銀行工作人員給的答案,李先生“懵了”。
據李先生介紹,2011年3月1日他到銀行存款,當時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他,有一種存款利息高,比定期存款方便,可隨用隨取。在這名工作人員推薦下,他便按工作人員要求辦理相關手續,并簽了字。
眼看兒子到結婚年齡,今年他便想著給兒子蓋新房,不料卻取不出錢。多次找銀行交涉無果,李先生只好向菏澤消協投訴。
接投訴后,菏澤市消協聯合東明縣消協對此事進行調查。消協認為,銀行工作人員把保險業務說成銀行業務,并以利息高、方便存儲為幌子,對李先生虛假宣傳和承諾,誤導誘騙李先生上當;而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儲蓄優勢,已給銀行回扣為砝碼,攬業務搞的是不正當競爭。銀行則為增加提成收入,往往給工作人員定任務,返一定比例的回扣,涉嫌商業賄賂。
對此,菏澤市消協表示,銀行在銷售理財保險時應說明保險產品的真實情況,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工作人員不應當利用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強行推薦或隱瞞事實誤導消費者。最終,經消協調解,李先生成功拿回11萬本金,并得到利息3000元。
另外,消協提醒:銀行保險與銀行儲蓄性質完全不同,與儲蓄相比,銀保產品流動性較差,消費者在約定期限內,不能自由支取本金,否則會帶來較大損失。況且,保險公司推出的理財保險均不能保證未來收益,存在一定風險,消費者不可盲目輕信,一定要慎重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