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上午10點左右,派出所民警接到報警,在濟陽東關浮橋上,一名70歲左右的老人仰面躺著,已經沒有了氣息。一位附近村民稱,在19日下午四五點鐘,曾經看到老人走上浮橋。記者現場了解到,從19日下午到20日上午,十幾小時內,經過浮橋的人不少,但沒有一個人主動上前詢問。一夜后,浮橋管理人員報警,老人身體已經冰涼,確認死亡。記者走訪時,發現很多人都“自以為”老人睡覺或有其他情況,有人事后反思,當時如果能及時報警,或許老人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文/圖記者 陳心如實習生李林超
【最后一瞥】老人過橋步履蹣跚
濟陽東關浮橋,橫臥在黃河上,橋東屬于章丘,橋西則是濟陽,是附近村民過河的一條必經之路,平時還有大貨車、私家車從此經過。在橋兩頭,分別設有收費站,每天都有人輪流值班。
19日,天陰有雨,過橋的人無論騎車還是步行,都紛紛加速了步伐。正在橋西頭值班的人看到了一位老人,從章丘向濟陽方向過橋,“當時注意到他,是因為他走的很慢,步子都是挪動的,打眼一看,就知道身體肯定不好,年紀在70歲左右,頭發都已經白了。當時還和周邊同事納悶,這么大年紀了,身體又不好怎么還出門溜達。”
據看到老人的值班人員說,他最后看到老人是在19日下午2點,“然后我就換班了,其他人并沒有再注意到這個人。”
在橋的東頭有一家豆腐店,店老板回憶,也曾看見過老人,“當天下午四五點鐘,我騎電動車到河對面接孩子,看到老人從濟陽往章丘方向過橋,在橋的最西頭,和他擦肩而過,他走的很慢,我就多看了幾眼。”店老板帶孩子返回時,看到老人已經躺在了橋中央,“以為他喝多了酒呢,當時趕著回家,就沒有多想。”
隨后,店老板從老人身邊匆匆走過,當時時間,大約是在19日下午六七點鐘。
【仰躺橋上】有人以為是流浪漢路邊睡覺
20日清晨,天才蒙蒙亮,東關浮橋上,已經有車輛來來往往的經過。
王先生專職跑運輸,一直往來于章丘和濟陽兩地,每天都要經過浮橋多次。清晨4點鐘,他駕車從濟陽往章丘趕,在駛過東關大橋橋中央的位置時,發現了躺在橋上的老人,“老人躺在橋北邊,靠在欄桿上,從車窗外一閃而過,我以為是流浪漢在橋上睡著了,也就沒有在意。”
上午8點鐘,王先生駕車從章丘滿載貨物回濟陽,看到老人依然躺在路邊,依然保持著清晨時的仰躺姿勢。“這時候,我才意識到事情有點不對了,于是就下車看了看,才發現躺著的是一位老人,穿著都很干凈,沒有什么表情”,王先生開車到橋西邊的收費站,把老人的事告訴了收費站的管理人員,“他們說已經知道了,開始他們也以為是有人睡在了橋上,但過去看了看,好像已經死亡了,猜測是突發腦梗塞或者是心臟病。”
王先生當時急著回去送貨,也就沒有再多問,等10點多的時候,他再次回到浮橋上,派出所民警就已經在現場了,“兩個民警,站在老人身邊做記錄,確認已經死亡了。”
【無人問津】人車不斷卻沒人搭把手
昨日,記者來到東關浮橋,為了方便交通,橋兩岸的村子合資修建了這座浮橋,一共19節,老人去世的地點就在橋中央靠東的北邊位置。
橋西側屬于濟陽,在收費站的休息室,記者聽工作人員說,橋東邊正在修水壩,來往車輛已經明顯不如以前多,“貨車都選擇繞道了,但走自行車、電動車是不收費的,所以兩岸附近的村民過河都經過這里,來往的車輛也還是不斷。”記者采訪期間,雖然已經接近中午,但依然能夠看到大貨車、私家車,或者行人從橋上來來往往的經過。
據王先生回憶,20日清早,他看到老人時,橋上也有其他的車輛經過,“更多的是騎電動車和自行車的人,但沒有見有人來看看老人,看了一眼就過了橋。”
橋兩邊的收費人員都坦言,老人出事當天,過橋的人經過收費站,都說起過看到有人躺在橋中央。“估計得有十幾個人吧,他們就說了一下,有人躺在橋上不動彈,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前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當時也不想多管閑事,但沒想到人已經不行了”,橋西側的值班人員告訴記者。
20日上午10點鐘左右,橋東的收費站值班人員,來到橋中央看到老人,然后向當地派出所報警。隨后,章丘市呂家寨鎮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老人已經沒有了氣息,確認已經死亡。
【凄涼離世】確定死亡仍無人靠近
橋東的收費站值班人員描述,看到老人時,其身體已經冰涼,“頭朝東,腳朝西,有點蜷縮的仰躺在橋上,表情很安靜,嘴微張,眼睛是半睜的,樣子看著還是挺慘的。手里攥著一個飲料瓶,晚上很多人經過都還以為是酒瓶呢,胳膊底下還壓著一塊磚頭。”從19日下午算起,到20日上午10點報警,老人從突然倒地,到去世,再到被發現,被民警帶走,數小時間,不知道有多少人從老人的身邊走過。王先生說,老人看上去很干凈,樣子很安詳,“上身白色短袖,不像是農民,但臉已經變了顏色,估計在19日晚上就已經去世。如果有人能上前去看看,搭把手,或許能救老人一命,或許能幫老人找到家屬。”
記者采訪時已近中午,橋西一位乘涼的村民說,“晚上橋上沒有燈,大家看不清,天亮了,就過去看了看,應該是已經死了。但誰敢去管啊,四周也沒有證人,萬一被老人的家屬賴上怎么辦?反正來來往往也不少人,說的人不少,也有湊過去看的,但沒有一個人上前去管管。”
【無人認領】派出所準備印發尋人啟事
19日下午,老人倒在橋中央,20日上午10點民警運走老人尸體,兩天過去了,派出所至今沒有任何關于老人親屬的線索。
記者來到東關浮橋附近的村子,當天見過老人的村民都搖頭,說之前從沒有見過這個人,有人說可能是濟陽的,也有人猜是章丘的,“也沒有聽說誰家老人不見了啊,反正這兩天,都沒有任何線索。”
采訪當日,章丘市呂家寨鎮派出所出警的民警倒班不在,值班民警告訴記者:“見到老人時,已經死亡,但具體的死因還不知道,現在還在調查,需要進一步明確一下是否是意外死亡。”電話聯系到當天出警的寧警官,他的語氣很無奈:“老人去世的時候,身著很簡單,也沒有什么線索,都已經過去兩天了,但至今沒有親人前來認領尸體。現在我們也暫時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只能是確認一下尸體的身份,下一步準備在濟陽和章丘地界張貼尋人啟事。”
時隔兩天,東關浮橋上,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附近的村民很多都知道有老人死在了浮橋上,“想想挺可憐的,一個老人在橋中央待了一夜,就這么離世了。或許我們如果早發現,打個報警電話會有不同的結果。”
商報態度
破解不信任,讓我們從現在開始
老人摔倒路邊無人幫扶而離世,凄涼事件在我們身邊再次發生,痛心!
行人車輛往來不斷,卻無人伸把手,哪怕是順手撥個報警電話。這背后,絕非“冷漠”一詞所能涵蓋。
老人倒地一夜無人問津,原因總結起來大概有三。一是,行人見怪不怪的習慣作法,“以為是流浪漢在橋上睡著了”,“以前也發生過這樣的事”;二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使然。“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當時也不想多管閑事……”;再者,不敢扶,害怕被賴上。當下,不少人認為做好人難,因為做好事很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畢竟,“彭宇案”的揮發效應仍在各地持續不斷上演。
我們無意苛責過往行人的行為。試想,假如當時你我在現場,在不具備醫學知識的前提下,是否一定會伸一把手?
倒地無人扶,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扶不起”事件的反面效應;而我們通過事件想到的“冷漠”,歸根結底來源于“不信任”。其實,立法者一直在努力想真正破解“老人倒地無人扶、不敢扶”這個難題。比如,去年12月實施的《山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中,就有類似規定:對誣告見義勇為人員者,最高會追究刑事責任。
從立法方面倒逼信任,相信也是無奈之舉。這種“倒逼”,的確能對被幫扶者或其家屬的私心給予限制,能讓那些試圖幫人者不再有顧慮。但另一方面,人們的“躲避”心態如何規避?這就屬于道德的范疇。那些過往行人,剝離的所謂冷漠的標簽,就是你我,也是普通的民眾。相信我們都懂,社會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相互攙扶才能同舟共濟。
所以,我們懇請,在今天可能的前提下、力所能及時互相伸一把手。這是為了我們共同的明天。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