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碩果滿滿的果樹,劉邦存打心底里高興。文/片 本報記者 周衍鵬
十多年前,膠州男子劉邦存放下經營十多年的生意,回家承包荒地當起了農民。日前,記者了解到,昔日60多畝的撂荒地,在他的苦心經營下瓜果遍地,成了年收入近十萬元的“聚寶盆”。
放棄做生意回鄉下當農民
2000年,在外做了十幾年生意的劉邦存毅然放下所有的生意,回到膠州市鋪集鎮后澇莊村的老家,承包60多畝的河灘荒地當起了農民,這一舉動成為當年村民熱議的一個話題。
“這個想法在心里醞釀很久了。”劉邦存告訴記者,當時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原來,劉邦存的父親是地道的農民,種了幾十年的地,對土地有一種割不斷的深厚感情,每次劉邦存從外地回到老家,父親都會提起村里又有多少地被荒棄了,并一遍一遍地說,這些荒地在若干年前都是良田。
“不想讓老人有遺憾。”劉邦存說,而且他認為承包荒地搞經營同樣可以有作為。就這樣,2000年4月,劉邦存分別以3500元、8888元兩次中標兩塊林地,總面積為63畝。中標后,劉邦存與后澇莊村委會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合同中約定承包期為30年,自2000年3月10日起至2030年3月9日止,承包期內,若上級規劃必須占用土地時,造成的合同終止損失由規劃單位補給,補償金額則全部歸劉邦存所有。簽完合同后,劉邦存一次性交清全部承包款,正式當起了農民。
十多年改造荒地瓜果飄香
雖然前期做了充足的計劃,但真正開始時,劉邦存發現困難重重。因為荒地緊挨河灘,一直是“采砂重地”,早已變得坑坑洼洼,即便是種樹,一旦碰到雨澇天,也得淹死一大片。家人和村里人對他回家種地的決定也不理解,劉邦存暗自鼓勁,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績。
考慮到種植速生林幾年時間就可以創收回籠資金保證其他項目,于是劉邦存首先找來挖掘機進行荒地平整,花了幾萬元將其中的十余畝歸平后,全部種上速生楊樹林。此后通過多地考察,劉邦存發現搞養殖業比較盈利,而且適合低洼荒地。2003年1月,劉邦存通過與村委會協商,獲批允許在承包的荒地內開挖魚塘搞養殖。最終歷時幾個月,投資近20萬元,他開挖出一個面積近30畝的池塘。之后的幾年里,在當地林業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劉邦存在池塘周圍的空地內,先后種植了黃金梨樹、桃樹、核桃樹,總計兩千多棵。記者實地采訪發現,通過十多年的改造,這里早已是瓜果飄香,并吸引了一些外地游客游玩。
計劃打造旅游觀光生態園
據了解,過去的十多年里,劉邦存先后投入了五六十萬元,才將昔日幾十畝荒地改造成功,儼然成為一個小莊園。2010年,伴隨著果樹的大豐收,以及魚塘養殖魚的大賣,劉邦存收獲了承包以來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又建起了一處養殖場,配合園區內有水、有樹的條件,養起了雞鴨鵝,全部都是通過散養的方式,并用天然農作物喂養,因此即便售價高于別家,他的雞鴨鵝仍然熱銷。如今一年算下來,劉邦存能有近十萬元的收入。
但他并不滿足于現狀,劉邦存說,他打算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效仿嶗山、城陽等地的做法,發展觀光農家樂旅游,例如通過設置專門的垂釣區或者購買幾條漁船,方便游客體驗垂釣的樂趣,同時游客們通過購買門票的方式,也可以親手采摘新鮮果瓜。目前,這一想法尚未成型,都在計劃醞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