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是毒辣的太陽,腳下是泥濘的山路,5月28日中午,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陳家溝小學的張年鳳正往家走。從學校到張年鳳家有5里左右的山路,讀三年級的張年鳳已經(jīng)走了兩年了。說起六一兒童節(jié),她說她最想見見自己的父母。
71歲姥姥照顧
11歲女孩起居
28日中午12點10分,正是陳家溝小學時放學時段,緊靠著學校有條河,連綿一天的雨,讓河水已經(jīng)沒過了攔水壩。盡管老師每天都要強調不要橫穿河流,但有些孩子或者為了省時間或為了玩樂,脫了鞋就趟水過河了。
張年鳳今年11歲了,個頭有1.2米左右,穿個粉紅色外套,見到外人臉上會露出靦腆的微笑,每天中午她都要去姥姥家吃飯。
到了姥姥家,老人已經(jīng)在給外孫女做飯了。張年鳳的姥姥叫李西花,那天中午她給外孫女做的是炒土豆絲,還拌了小涼菜,主食則是米飯,張年鳳洗完手,坐下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據(jù)李西花介紹,張年鳳的母親精神有點問題,以前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張年鳳的父親支撐,但去年,張年鳳的父親遭遇車禍,現(xiàn)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為了生存,張年鳳的父母外出給人看大門去了,小姑娘也就只能交給家住學校附近的姥姥照顧。
小姑娘回家一趟
要獨自翻山越嶺
父母不在家,張年鳳也就常住在了姥姥家。“現(xiàn)在每隔兩三周回家看看。”張年鳳說,每次回家都要走山路,而且是獨自一個人。“得有5里路。”張年鳳的姥姥說。
張年鳳說,她家住在小莊,她自己走山路已經(jīng)兩年了,“都習慣了,沒覺得累。”
“出了村子往東拐,一直順著小路走就是村東邊的大山,翻過山再走一段時間就到了。”5里多的山路,被小姑娘輕描淡寫地描述了一番。
張年鳳從一年級開始就走這條山路,以前每天她要往返兩趟。“爸媽沒出去前,我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然后先幫著爸爸做飯,六點半左右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時候,稍微休息一下就正好上課了。”張年鳳說。
記者根據(jù)張年鳳的指引,順著崎嶇的山路往上走,山間滿是綠油油的莊稼,山間的陣陣涼風讓人很舒爽。領路的張年鳳步伐很快,而且還會小跑一段。
“跑一會能早一點到學校。”看著記者氣喘吁吁的樣子,張年鳳忍不住笑了。翻過一座山,再過一條河,張年鳳指著不遠處的一棟房子說:“那就是我家了。”說完,小姑娘又跑了起來。也許張年鳳知道,這5里山路可能決定她能否走出大山,能否走得更遠。
想去看看大海
更想見見父母
張年鳳說,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她要上臺表演節(jié)目,“跳舞,多希望爸爸媽媽也能看見我跳舞。”
不過,張年鳳并不知道父母現(xiàn)在確切的工作地址,“姥姥說她也不知道,爸爸媽媽偶爾會給我們打個電話的。”張年鳳說。
“張年鳳很爭氣,現(xiàn)在成績始終保持在班里前三名。”張年鳳的班主任老師說,小姑娘從沒抱怨過走路累。
“回家的路很短,只有5里,但對她說,路還很長,不知道山里的孩子要走多少崎嶇的山路才能真正走出大山。”她的班主任老師說。
“我想去看看大海,還想見見父母。”張年鳳說,她很想走出大山,“因為過了山就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了。”
張年鳳說這些的時候,李西花就倚在門框上,望著外孫女,眼神中透出的是渴望或者別的什么神情,我們難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