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兆鋒 通訊員 肖明磊 報道 2011年7月20日,牧琳愛在欣賞花農楊本貴培育的荷花。陽谷花農楊本貴,妻子患重病,牧琳愛幫助聯系醫院,并給予經濟資助。妻子去世后,楊本貴的情緒很低落,不想養花了。牧琳愛送他養花書籍、美國花種,鼓勵他走出低谷。
□記 者 王兆鋒 通訊員 楊秀萍 報道
本報聊城4月28日訊 今天凌晨,96歲的美國老人牧琳愛在聊城去世。今天下午,在位于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的牧琳愛的家里,牧琳愛的小女兒Sylvia翻看著母親的照片,告訴記者:“我母親最后的14年是在中國度過的,她過得很幸福,在中國圓了夢想,沒有遺憾。”
“我知道她一直有再回到中國的夢想,所以當她晚年提出到中國去時,我沒有反對。”Sylvia介紹,牧琳愛在中國出生,長到13歲,隨父母回到美國。那時候,中國人的友好、善良,但又生活困苦,一直記在牧琳愛的心里,她一直想找機會幫助中國人。
1999年,82歲的牧琳愛變賣家產,決定到中國最窮的村定居,幫助那里的人們。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安排下,牧琳愛來到聊城的劉廟村定居。來中國后,她發現中國發展很好了,這讓她很欣慰,但還是盡力去幫助別人,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
牧琳愛的翻譯王玉清,照顧牧琳愛已有10年,她在今天凌晨5:15給記者發短信,說老人已經永遠走了。下午,王玉清哽咽著說:“多希望一睜眼,看到她還在沙發那里寫書。4月7日,老人還去冠縣梨園看梨花,很高興地和一位德國朋友合影。她這些年捐錢捐物,溫暖了許多人。
據介紹,牧琳愛為聊城市的醫療衛生、社會福利、青少年教育以及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先后榮獲“山東慈善大使”“中華慈善大使”和“山東省公益大使”等稱號。2009年,牧琳愛圓了多年的心愿,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成為我省首位因“特殊人才”事由獲得我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友人。
“讓美國人了解中國,讓中國人了解美國;加深友誼,共發展,共分享”,是牧琳愛多年的心愿。十多年來,她通過書信等多種方式,向美國朋友介紹中國發生的可喜變化。人生的最后幾年,她寫了一本30多萬字的書,專門有一部分介紹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編輯閆麗說:“這本書快翻譯完了,爭取盡快出版,為促進中美友好作貢獻。”
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宣傳科科長張旭江介紹:“牧琳愛老人生前立下遺囑,去世后把遺體捐給中國的醫療事業。她的孩子表示尊重母親的遺囑。等5月2日追悼會結束后,遺體就捐獻了。”
牧琳愛生前曾對本報記者說:“我是美國人,有一顆中國心。我希望來世做個中國農夫,把地種得好好的,養一群小動物,在中國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