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4月27日電 (“中國網事”記者 姚友明、李雙溪)當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之后,遠在東北長春的一個以賣粥為生的老太太,為此發愁得寢食難安,直到給災區人民捐獻出積攢多時的200元硬幣和毛票之后,她才如釋重負。
她叫于萍,84歲,沒有親人,住65平米的房子,每月僅靠賣大馇粥、盒飯的收入勉強支付1200元的房租,靠低保維持生計。她腿有風濕,自己卻舍不得花錢買藥,所以經常是自己走幾米路,就得歇一歇。
每天早上4點鐘,天還沒亮,長春市鵬程社區的一個小屋里,菜刀聲響,大勺碰撞著鍋口,于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熬大馇粥、炒菜、煮黃米飯和茶葉蛋,84歲的人,忙活得井井有條,偶爾累了歇一口氣,看看電視,幾天來,一個遙遠的地名總是在屏幕上出現——蘆山,然后是凄慘的畫面。這些讓這個耄耋老人寢室難安,總覺得應該做點什么。
3個多小時之后,飯菜裝盒,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吃幾種藥片,于萍拎著十多斤重的粥桶,騎著三輪車,來到市場賣粥。兩年前,她搬進這里,賣大馇粥,2元一碗,茶葉蛋,1.5元一枚,買的人并不多,市場為了照顧她并不收她的攤位費,即便這樣一天下來也賣不了多少錢。
每當粥賣得不好,于萍就要為每月1200元錢的房租發愁,賣不出房錢,她就要東挪西借。但當得知蘆山地震之后,于萍連著兩天寢食難安,當地報社發出募捐提議后,她把自己日積月累攢下來的硬幣倒出來,一共100多元錢,覺得不夠又添了60元毛票,湊齊200元錢捐獻出來。
于萍說:“看別的人都在幾千上萬地捐款,我拿不出來,我心急。那天報社負責募捐的人來我這取錢,我說我兩天吃不下飯了,今天你把錢拿走我指定能吃好飯。你不管這200元錢能照顧幾個孩子,要都像我這樣伸出一把手,災區就能康復,個人也能解決不少問題!
唐山、汶川、玉樹、蘆山……于萍年紀大了,很多過去的事情她都很難再記得,只有向她提起這些曾經發生過地震的地區,她才能回憶起些許當年的情形,“唐山地震那會兒吧我才來長春不久,汶川地震那次我就捐了200元,玉樹地震時那慘烈的受災景象讓我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我捐出去的錢都是平時一個板、一個板積攢起來的,我現在在這世上已沒有親人,但災區的人民,就都是我的親人!
于萍年輕時,她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也罹患骨癌、癱瘓在床,于是,她就一直靠打零工、做小生意的方式賺錢,與母親相依為命直到母親去世。于萍周圍的人都知道,她一直是一個樂善好施的“熱心腸”。1998年,于萍發現一個叫孫永壽的孩子經常在她的攤位吃飯時總點半份、四分之一份,經過聊天,她得知孫永壽是長春市工業大學的學生,因為家里窮,所以遠離家鄉求學的他時不時就會“斷頓兒”,“于是我就告訴那孩子,讓他以后每天都可以來我這,我每天免費供他一頓飯。當時就有人說我傻,可我不在乎!
“她是一個特別要強的老太太,你別看她這一大把年紀了,大家只要提議想幫她,就基本都會被拒絕。”于萍所在的鴻城街道鵬程社區書記代桂英向記者介紹說,事實上,于萍完全有資格進入長春的社會福利院,但因為她還想自食其力、不樂意去,所以,社區也不得不遵循老人的愿望。
每天早上四點左右就起床,熬粥、燜黃米飯、大米飯、炒菜、裝盒飯、裝車;每天晚上六點左右到家,之后就是洗洗涮涮、打掃房間、收拾衣物、十一時入睡。若不是親眼見證,很難相信一名八旬老人會遵守如此“嚴苛”的作息時間表。
“這我不干也沒辦法啊,房租要交,我自個兒也不想給國家添負擔!庇谄急硎荆S著年紀的增大,她的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同樣的時間內,她能做出的盒飯數量較之以往少了許多!暗呐掠幸惶爝@房子我租不起了、住不下去了,只要我還能干活,我就依然還會繼續往儲錢罐里攢錢,如果以后哪兒再遭災,我還是會捐出我掙的干凈錢!
2012年3月,于萍被吉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聘為校外輔導員,如今每逢周末,應用技術學院“翼心”志愿者協會幾乎都會派出志愿者到于萍家去,和她“嘮嘮嗑”。志愿者協會的負責人劉廣說:“從于奶奶的身上,我們讀出了博愛、自立和堅強,這些東西,正是很多大學生所欠缺的。”
除了賣粥,于萍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讀報紙、看電視,如果一方有災,她便會奉獻愛心、傾“罐”相助。
報紙堆起來再被賣掉,一疊又一疊;電視新聞中播出的災難畫面也開始被于萍記混,一年又一年……
如今,就在于萍已記不清制作年份的那塊“苞米馇子粥”的招牌旁,安放著一只小功率的擴音器,每天清晨,長春百屹會館的商販和百姓就會從那擴音器里聽到那熟悉的叫賣聲。而于萍向社會傳遞的愛心,也像她粥攤上引人注目的老器物一般,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