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連-煙臺6小時變40分鐘方案半個月內上報國務院
本報訊(華商晨報華商響網記者常旭)6年,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提案和議案,連續出現在全國“兩會”上,每次都引發熱議,如今它再次“熱”起來。
這主要是源于8月19日國務院公布的《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中的一句表述:“下一步要加快推進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從大連到煙臺直線距離165公里,按公里數來算就是不到2小時的車程;但由于渤海海峽,目前往來于山東和東北之間的鐵路、公路只能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即使2006年煙臺和大連實現了鐵路輪渡,來往于兩地之間也需要至少6個小時。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后,這個時間將縮短為40分鐘。
計劃投資3000億元以內
投資規模堪比三峽
此前,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交通運輸部、原鐵道部,遼寧、山東兩省和大連、煙臺兩市,專門成立了相關的研究協調小組進行多項研究,確定初步規劃方案:跨海通道兩端入口分別設在大連旅順和煙臺蓬萊,采用全隧道方案建設全長約130公里海底雙線鐵路(公路駝背運輸),工程總投資在3000億元左右,投資規模堪比三峽工程。 這條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而近日,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即煙大海底隧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透露,煙大海底隧道的方案將會在半個月內,以一個總報告和12分報告的形式,以中國工程院的名義上報國務院,并表示:“我們將爭取讓這個項目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并希望最早在‘十三五’期間開工。”
按照即將上報的方案,渤海海峽將由一個深埋的跨海鐵路隧道連通,隧道先從大連旅順附近定一個入地點,蓬萊有一個登陸點,然后就到達了煙臺。整條隧道全長123~126公里,隧道內將由動車執行運輸任務,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運行速度能達到220公里/小時,屆時從煙臺到大連只需要40分鐘。
王夢恕表示,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2600億元之間,具體數據現在不好下結論,但預計不會超過3000億元。“以前項目遲遲沒有開工主要是需要嚴格的勘探和技術論證,現在看來,我們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按照當前的條件,項目開工后10年內肯定能夠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遞交國務院的方案中,項目組正式否決了之前的“全橋梁”“南橋北隧”兩種方案,“深埋的全隧道”方案被最終敲定在紙面上。
經濟專家:可助東北老工業基地走出困境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林木西昨日表示,渤海海峽跨海大通道建設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意義重大,不僅可以縮短區域間時空和心理距離,還可以將東北、華北、華東鐵路公路形成完全閉合的環狀系統,增加大型船舶在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港等樞紐港群的掛靠船只,是最終建立渤海沿岸區域環形道網格局的收官之筆。
渤海海峽跨海大通道建成后將大大促進東北華北和華東經濟一體化合作和環渤海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使環渤海區域能真正成為具有活力的增長極。
他同時認為,渤海海峽跨海大通道的建設還可以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此外,對于擴大中韓自由貿易區建設,推進遼寧老工業基地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大有益處。
■三大爭議
目前,關于渤海海峽跨海大通道項目建設條件是否成熟的爭論仍然存在。對此,林木西也從經濟專家角度表達了他的看法。
爭議一:
跨海通道位置曾多次地震
反方:地處地震帶不適合建設
正方:技術上的問題可以解決
有反對者提出,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8月22日曾就渤海跨海通道項目發布信息:“郯廬地震帶,北起黑龍江,南到長江,呈北東走向,縱貫中國大陸東部,延伸達2400多公里,是東北亞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干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