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尚無市屬公益性墓地 曾計劃建但至今未落實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棗莊市推出針對五保戶的“一元公墓”,棗莊市民政局正在起草文件,準備在全市所有公益性公墓推行。記者采訪發現,目前濟南市還沒有這樣針對低保戶的公益墓地,2011年濟南曾計劃建一處市屬城市公益性公墓,至今也仍未落實。
【現狀】
公益性公墓只面向村民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濟南市共有18家合法公墓,分為經營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兩種,經營性公墓由省民政廳批準興建,是供城市居民埋葬骨灰的場所,可對社會公眾銷售。公益性公墓是指,在農村由村委會興建,埋葬本村村民的公墓。公益性公墓須經縣區民政局批準、市民政局備案,不得對外經營銷售。
近幾年經營性公墓數量增加明顯,從六七座增加到如今的九座,價格也翻了一番,但是目前有的公益性公墓是由區縣批準,基本面向本村村民,不能對外銷售。
[規劃]
曾計劃投入5000萬建公墓
2011年,濟南市民政局做客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時明確表示,濟南將推進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項目,計劃投入5000萬元建設一處市屬城市公益性公墓,投入1000萬元在槐蔭區、長清區、章丘市、平陰縣和濟陽縣建設50處公益性骨灰堂。當時計劃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主要面對低保、困難家庭。公益性公墓的價格為1000元-2000元,骨灰存放每月收費為10元-30元。
昨日記者采訪濟南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他表示目前濟南周邊的鄉鎮和村中,已經興建骨灰堂103處,但是在城區范圍內,還沒有興建新的公益性墓地。
回應
建個公益性墓地咋這么難
選址講究多,程序復雜審批難
近年來墓地價格增長迅速,進行殯葬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購買高價墓地對于一些低收入家庭來說成了新的負擔,濟南也一直有要建設城區公益性墓地的計劃,但為何至今仍未落實?
采訪中,濟南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城市尚未建設公益性公墓,主要原因便是城市“寸土寸金”,建起一個新公墓實在太難。
濟南的公墓大多分布在東、南兩個方位,除了傳統文化講究的“選東不選西,選南不選北”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受濟南城區規劃和用地影響,應當遵循節約土地資源、擴大綠色空間、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基本需求、方便群眾和移風易俗的原則。
一處陵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墓的選址有非常明確的規定,比如距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或文物保護區2000米以內,不能修建公墓,距水庫、河流堤壩附近或水源保護區2000米以內,以及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確定的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均不可修建公墓。”此外,“耕地、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區域內,還有離鐵路、公路主干線500米以內的區域也都不能修建公墓。并且城市公益性公墓內道路應該有明顯標識,通向骨灰安置區的道路也應該有環行路。如果不經過批準就修建公墓,我們就會按非法占地收到處罰,還要被責令退還非法占用的土地。”工作人員說。因此,公墓的選址一定要再三謹慎。
市中區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選址的問題,要建一處墓地,需要很多部門的審批,手續比較復雜,不是說建就能建的。
局限
城鄉公墓試點,僅限五保戶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濟南也有一些惠民殯葬措施和相關嘗試,但針對人群都有限,還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惠民”。
2011年,濟南市開始試點城鄉公益性公墓,首個公益性試點選在歷城區港溝鎮冶河村的福舜園公墓。福舜園公墓是一處公益性公墓,該公墓中占地約50畝的墓區成為第一片試點墓地。與經營性公墓不同,城鄉公益性公墓將以深埋、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立體安葬以及骨灰安放等形式為主,使困難群體能以成本價或低于成本價使用公墓。
昨日記者咨詢該公墓工作人員,得知目前試點公墓主要有樹葬和花壇葬兩種形式,“這種公墓主要是針對五保戶和我們這邊唐冶片區的村民,價格都在4000元到5000元之間。”該工作人員說,不過試點推出這幾年,公墓銷售情況并不太好,低保戶購買的非常少,唐冶片區村民購買的倒是比較多。
惠民殯葬只減免基礎殯葬費
濟南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負責人介紹稱,目前濟南市的惠民殯葬政策是針對低保家庭進行基本殯葬費用的減免,低保家庭“五免一送”:免普通火化費、普通告別費、普通遺體接送費、消毒抬尸費、一年骨灰寄存費,送普通骨灰盒一只。按照濟南市殯儀館的服務標準,遺體運輸要100元、消毒抬尸300多元、火化450元、普通骨灰盒一只170元,加起來要1000多元。對低保家庭,這些費用全免。
但是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還沒有推出針對困難群眾的公益性墓地,“當初推出樹葬、花壇葬等生態節地葬的安葬形式時,就是為了照顧困難群眾,所以這些生態節地葬的安葬費用也都比較低,基本都在千元左右。”
在推廣綠色殯葬比較早的城市,對選擇生態節地葬的家庭有一些補貼,或者是殯葬由政府全部買單,去年濟南市首次推出海葬的安葬形式,也有不少市民呼吁政府補貼。今年,濟南市首次對生態安葬進行補貼,樹葬、花壇葬每個補貼300元,海葬每個補貼500元。
建議
推綠色殯葬要夠吸引人
根據濟南市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所剩墓地面積可能還能使用五六年,解決墓地缺口和墓地價格水漲船高,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綠色殯葬。不過多年來,對于綠色殯葬一直是呼聲高行動少的尷尬。
單獨的樹葬也接近萬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市的生態樹葬和花壇葬是采用多名逝者集體安葬的形式,有一個集體的墓碑,而單獨安葬逝者的樹葬價位相對較高。“那種集體的安葬,等時間一長,都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安葬在什么地方,祭掃都沒個地方,單獨的樹葬價位也接近萬元,與普通的墓地價格相差不多,肯定不合適。”市民李先生在接受采訪時道出為何難以接受綠色殯葬。
每棵安葬樹都該立碑牌
山東省社會學會副秘書長閻錫廣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除了人們傳統的厚葬觀念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目前對于殯葬改革只是泛泛而談,作表面文章,沒有實質性的表現,政府除就應對綠色殯葬大力宣傳,并提供操作流程外,還要給予愿意實施者精神及物質方面的雙重獎勵。“我認為最好的綠色殯葬就是傳統的樹葬,在墓區建上一片樹林,每棵樹下安葬一名逝者,立一塊小的碑牌,讓后人有個祭拜的地方,每逢清明和祭奠日的時候去祭掃一下,隨著樹木的成長,好像也對親人的思念有個寄托。”
鏈接
十二五期間每個縣均建公益性公墓
近日,山東省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在百姓多年關注的“死不起”問題上,我省將首次利用福彩公益金支持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同時在“十二五”期間,每個縣(市、區)至少要規劃建設一處實行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態節地葬法的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以前只有民政部每年提供的十幾萬元經費,今后我們將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基層的殯葬服務設施中。”山東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翟善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