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城鎮化發展站在了新起點上。2月25日,山東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山東將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按照部署,山東省將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以本地城鎮化、縣域城鎮化為重點,進一步鞏固擴大濟南、青島雙核型的結構優勢,加快培育一批100萬至300萬人口的大城市,著力增強縣城的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積極引導一批示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穩妥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省里初步考慮,選擇10個左右的市、縣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具備條件的市、縣爭取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
區域中心城市擴容升級
紐約、倫敦、香港、上海,每一個特大城市都好像一艘航母,其對要素的集聚作用十分強大,尤其是全世界的頂尖人才匯聚,更增強了城市的競爭力。
大城市一般是指市區人口在100萬至300萬的城市。山東缺乏這樣的大城市,目前17市中只有濟南、青島兩市人口超過了300萬。一個是省會城市,一個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一西一東,均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帶動作用。
根據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的部署,要促進區域中心城市擴容升級,進一步鞏固擴大濟南、青島雙核型的結構優勢,不斷增強兩市要素集聚能力,其他中心城市,如淄博、臨沂、濰坊等要逐步發展成為200萬至300萬人口的大城市。
打造一批縣域中心城市
山東省有140個縣(市、區),相對于大城市來說,縣城具有人口基數少、生活成本低的優勢。近年來,全省縣城人口增長最快,流動人口50%集中在縣城。
山東省將順應縣域擴展勢頭,進一步完善縣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努力打造一批30萬至50萬人口的縣域中心城市。
繼續支持小城鎮發展
近年來,山東省小城鎮發展不太如人意,尤其是在吸納人口的數量上,一直沒有出現預期的快速增長。鎮是連接鄉村與城市的關鍵一環,小城鎮的發展潛力不容低估。在江浙,一個全國百強鎮就相當于山東省一個縣的水平。
山東省將繼續支持小城鎮發展,從當地歷史沿革、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出發,科學確定小城鎮的發展脈絡,培育其內生動力。
合理建設農村新型社區
近年來,掀起了一股農村新型社區熱,在改變農村面貌的同時,問題也凸顯起來。個別縣建了200到300個新型農村社區,利用土地增減掛鉤,鋪開就干,具有很大危險性,有沒有這樣的必要和基礎值得懷疑。
此次會議確定,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必須充分考慮經濟、交通、文化、歷史等因素,做好統一規劃,尊重農民意愿,只有具備各方面的條件才可以啟動實施。
以人為本搞好城鎮規劃
現在,規劃成為了省內城鎮化工作最突出的薄弱環節,規劃不好用、不管用,隨時改,隨意改。
下一步,將按照全域規劃的思路,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制定市縣域總體規劃,推進規劃建設由擴張型向“精明增長”型轉變,從人的切身感受和使用需求出發考慮細節問題。切實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律般的效力,必須嚴格執行。
強化就業支撐
城鎮化一個大問題就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華魯控股集團總經理侯軍認為,上了樓、進了城就要考慮可持續問題,就業是可持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山東省將通過發展產業、擴大就業促進城鎮化,通過城鎮發展帶動產業集聚,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增長與人口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適時調整行政管理體制
目前,全省17個設區市有49個市轄區,其中4個市只有一個轄區;縣級市比例過低,只有33%,不少縣城已經有二三十萬人,但仍然是按鎮來管理。加強新形勢下行政區劃調整已經非常必要和緊迫。
山東省將支持只轄一區的市把近郊縣(市)納入城市行政區范圍。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好、人口集聚度高的縣,積極推動撤縣改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和200個省級示范鎮,逐步賦予其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限。人口、經濟和非農就業等指標達到鎮標準的農村地區,按鎮來管理;達到城市標準的鎮,按城市來管理。
山東城鎮體系概覽
全省城鎮化率超52%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城鎮數量快速增加,城鎮規模大幅膨脹,城鎮人口加速聚集。山東半島城市群崛起為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國第四大城市群。到2012年,全省城鎮人口5078萬人
城鎮化率達到52.43%
戶籍城鎮化率41.97%
全省已經形成由7個特大城市、9個大城市、32個中等城市、60個小城市、1062個鎮、組成的城鎮體系城鎮化進程表現出“四大個性”
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城鎮化進程表現出了很強的個性。
第一,城鎮新增人口主要來自省內,農業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居于主體地位。
我省非本省籍人口占城鎮人口的3.8%
遠低于全國10.7%的平均水平
全省流動人口的85%在省內轉移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8個百分點
第二,城市布局較為均衡,全省14個設區城市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前100名,16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近年來區域、城鎮、城鄉之間的差距開始顯露出趨于縮小的走勢。
第三,城鎮承載能力相對較強。全省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道路面積、公園綠地面積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率均居全國前列。
第四,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相對較高。
(資料整理:張海峰 袁濤 制圖:于海員)
原標題:固“雙核” 培“中心” 強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