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推行建筑廢棄物集中處理和分級利用,因地制宜設立專門的建筑廢棄物集中處理基地。加快研發推廣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裝備,扶持發展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企業"。
綠色建筑開建的同時,廢棄建筑拆除后,建筑垃圾如何回收利用,同樣至關重要。目前濟南市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領域,除了處理量有缺口,處理質量同樣處境尷尬。與此同時,如何管理至今無法可依。
■現場探訪
真山變成"垃圾山"
從市區前往長清區,途經國道104線,總能看到一處高聳的"大山",堆滿紅白黑各色相間的建筑垃圾。該處原為岳而莊,由于垃圾長期堆積無人清理,"大山"腳下已基本上沒有村民。
"大約10年前,這里真的是一處山,但后來慢慢被開采沒了。"半山腰,僅有的一戶開養豬場的村民介紹,山沒了之后,就開始填埋建筑垃圾,越填越高,最后又變成了一座"大山"。由于填埋的建筑垃圾始終未做清理,幾年的時間,垃圾場宣告填滿。"目前山上不允許倒垃圾了,收錢的人也都沒了。"
半山腰上大量的簡易板房閑置,一條隱約可見的土路盤繞在山體上,這條路是渣土車登上山頂向下傾倒建筑垃圾的唯一道路。順著模糊的山路攀爬向上,細看山體,雖然長滿枯草,但全部是由渣土、碎石、碎磚和板材等相間而成的建筑垃圾,不見一塊自然山石。
登上山頂,俯視四周,整座垃圾山占據了數十畝土地,從山頂到山底,各種材質的建筑垃圾記錄著不同時代的建筑特色--- 紅磚、混凝土、玻璃棉、彩鋼瓦、空心磚等。
■堆積成害
占用土地污染環境,垃圾山啥時能處理
垃圾山除了占據大量土地外,制造沙塵污染、氣體污染,破壞土壤生物鏈等各種影響,讓周圍不少村民心懷怨言。
"周圍的莊稼根本沒法種,一刮風,全被土給蓋死了。"岳而莊村附近一村民介紹,村旁的大山未被開采以前,山周圍都能種莊稼,自從垃圾山堆起以后,周圍的土地已無法耕種。探訪當日,正值大風天氣,由于垃圾山不是自然山體,大山周圍塵土飛揚,爬山過程中,由于土質松軟,踩一腳便能刮起一陣塵土。
除了沙塵污染以外,岳而莊村村民回憶,自從大山被夷平,隨后又變成了垃圾山,山上就很少再有動物出現。整座垃圾山上除了長點草,沒有樹。
"一到下大雨的時候,山上就開始嘩嘩地往下淌污水和泥巴,污水都滲到地底下去了,現在我們都不敢喝地下水,害怕有毒。"一村民介紹,除了擔心雨季山上流下的污水污染地下水,村民還擔心,由于山上沒有樹木,隨著雨水沖刷,垃圾下滑,整個垃圾山侵占的土地面積會越來越大。
■產量驚人
建筑垃圾產量陡增,12個傾倒廠已被填滿
岳而莊村旁的建筑垃圾山只是濟南建筑垃圾存放的一個縮影。濟南市建筑渣土綜合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濟南市已經被填滿的建筑垃圾傾倒廠已有12處。目前濟南建筑垃圾傾倒廠總數為 25處,近半傾倒廠已被填滿。與岳而莊村旁的垃圾山一樣,等待處理。"去年濟南市全年產生的建筑垃圾大約有3500萬立方米。"該負責人介紹,2012年產量還是3000萬立方米。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新建筑崛起,老建筑拆除,勢必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據了解,每建1萬平方米建筑,就會產生建筑垃圾500噸至600噸;而每拆除1萬平方米的舊建筑,則會產生7000噸至1.3萬噸的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