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聊城11月4日訊(記者 凌文秀) 3日上午,東昌府區斗虎屯鎮堠堌村境內距今1900多年的東漢孝德皇帝皇陵——堠堌塚發現被盜痕跡,堠堌塚上有被盜挖的很深的坑洞。4日,記者從市文物部門證實,并未造成文物流失。據了解,這幾年間,堠堌塚曾多次發現被盜痕跡。
“堠堌塚有文化部門聘任的保護員每天巡視。2日夜間,保護員巡視時,堠堌塚上還一切如常。3日凌晨6點多時,堠堌塚上被發現有一個挖開的洞,并用草覆蓋著,不留意根本看不到。”盜墓洞深不見底,洞口直徑約80厘米,洞口周圍還有盜墓賊遺留下來的幾個編織袋和一根繩子。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員猜測,“應該是盜墓賊當天夜里沒能挖到底,所以用草把洞口掩飾好,準備第二天夜里再繼續挖。”
文物局工作人員根據開挖洞穴的深度推測,并未有文物被盜。“大概有七八米深,文物被盜未遂。”
據了解,近年來,堠堌塚已經多次被盜,“幾乎每年都會出現被盜情況”,有時是在正上方鑿洞,有時候是在側面開挖,雖然當地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已經加強保護,但對于此類田野文物,保護起來難度仍然比較大。
據了解,因為田野文物分布散亂,而且多數分布在偏遠村莊,對于此類文物的保護難度系數很高。雖然很多文物都就近雇傭了當地村民作為保護員定期巡查文物安全情況,但比起狡猾的盜墓賊,保護員顯然在裝備和精力上還是太弱了。“因為文物保護經費有限,聘用保護員一天給不了多少錢,雇傭到年輕人都很難,基本都是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而且,也不會有保護員搬到文物駐地去住,不能24小時實時保護文物。”
現存古墓已“十墓九空”
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近年來,聊城出現多起墓穴及石碑石刻等文物被盜事件,雖然有些并未造成文物流失,但對文物遺址仍有破壞。
清朝開國狀元、曾經教授過康熙皇帝的一代名相傅以漸,墓穴位于城區南郊,就曾被盜過。傅以漸墓在“文革”中,幾乎所有的石像、牌坊、華表等都被破壞了。墓碑和傅以漸墓也被挖開,整個墓地破壞嚴重。所剩文物已經不多,而且多為被損壞的石碑、石像。”
“去年莘縣孟洼遺址曾出現被盜痕跡。”位于莘縣朝城鎮孟莊村莘縣孟洼遺址,在遺址內分布有一大型漢代墓葬群,其中在遺址西南部是一高10米 ,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漢墓。經深入調查,發現此墓為大型磚石結構壁畫墓。“其實孟洼遺址內的漢墓早就已經是空墓穴了,我們去年又對遺址進行了水泥封堵。”
位于莘縣董杜莊鎮的韓氏墓地、東阿鄧廟也出現過石人、石碑、石刻等被盜的情況。
“《鬼吹燈》中的摸金校尉其實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古墓葬存世上千年,大多經歷過多次被盜,可以說,留存下來的古墓葬已經“十墓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