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省下發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在全省30個試點縣(市區)的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今年2月1日起,青島8家縣級公立醫院正式取消藥品加成。試點過去了8個多月,取消醫藥加成給患者帶來了多大實惠,醫院又有怎么樣的變化?記者調查發現,習慣了“以藥養醫”的醫院沒有了藥品加成的巨大利潤,雖然有政府補助,但仍然嚴重入不敷出,而患者卻仍然感到藥價虛高,沒有得到實惠。
本報青島10月24日訊(記者 楊林) 破除以藥養醫,取消藥品加成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即墨市人民醫院已進行了8個多月。不少患者表示,并沒有感覺到看病花費明顯下降,但醫院收入卻出現巨大缺口,即使加上政府補貼和服務收費提高增加的收入,8個月仍賠了750多萬元,年底將增加到上千萬元。
24日,記者在即墨市人民醫院碰到了74歲的李長征。“得了高血壓需長期吃左旋氨氯地平片,去年每盒48.9元,現在42.55元。”李長征說,一盒降了6塊錢,一個月能用4盒,一年比原來省下288元,但感覺同樣劑量的比藥店還是貴。
今年2月1日,即墨、原膠南8家縣級公立醫院正式取消藥品加成,李長征正是受益于這項改革。試點縣級醫院的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青島市物價局大幅度提高試點醫院的服務收費。
據統計,即墨市人民醫院2月至9月取消藥品加成后,共給患者讓利3025.06萬元。醫院通過提高服務價格增加收入1297.72萬元,政府給醫院補貼了975.42萬元,政府補貼全部用來替醫院交在編員工的四險。這樣該院還有751.92萬元的“洞”沒補上。即墨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宋衛東稱,醫院年底的補償缺口將過千萬,“藥賣得越多,缺口就越大”。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即墨市衛生局副局長毛天訓解釋,當時的改革方案是,試點醫院取消藥品加成造成的收入缺口,政府的補助能填補20%,剩下的80%由提高服務價格增加的收入補貼。但實際改革中,政府補貼填完20%的缺口后,提高服務價格增加的收入只能補缺口的40%,這是醫院收入缺口補不上的原因。
除了即墨市人民醫院,同在試點醫院之列的即墨市中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每月有35萬元的缺口補不上,即墨市市南醫院每月有40余萬元的缺口補不上。即墨市婦幼保健院因為用藥少,沒有受取消藥品加成的影響。
即墨市人民醫院試點后利潤情況
藥品零差價讓利 政府補助 提高服務價格增收 缺口
3025.06萬元 975.42萬元 1297.72萬元 751.92萬元
即墨市人民醫院試點前后費用對比
門診人均費用 住院人均費用
去年 243元 6799元
今年 215元 6757元
降幅 11.5% 0.62%
試點醫院服務費將再次提高 患者負擔又將進一步增加
今年初,青島市物價局專門調整了即墨、膠南8家取消以藥補醫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包括住院診查費、護理費、床位費和手術費等,門急診的診查費總數沒有變。
醫療服務收費呈現了成倍提高。比如,以前二級醫療機構住院診查費是每天8塊錢,現在都提高到了20塊。
床位費有10種,記者了解到的有普通床位費、三人間床位費、雙人間床位費、單人間床位費、重癥監護病房床位費、新生兒床位費、門/急診留觀床位費等幾種。分別由原來每天每個床位18元、5元、7元、10元、25元、5元、4元調整為現在的30元、35元、37元、40元、50元、8元、8元。手術費平均漲幅在40%左右,比如全身麻醉由原來的200元/2小時,上漲到1030元/小時。護理費有25種,最常見的新生兒護理由原來的4元/天,上調到25元/天。醫療服務收費增加的部分,全部納入了醫保和新農合的支付范圍。
毛天訓稱,鑒于目前提高醫療服務收費以后,試點醫院增加的收入仍難以補償取消藥品加成后的收入缺口,青島市相關部門已經決定在年內對試點醫院的醫療服務收費再次提高,這在全國進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地區中比較少見。
本報記者 楊林
新聞分析
只改醫院不改藥 患者難得實惠
“藥價虛高不破,患者感覺不到實惠。”即墨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宋衛東說,醫院雖然取消了藥品加成,但包括基本藥物在內的藥品價格仍然虛高。目前,試點醫院的藥品全部來自省網采購,這些藥品在進入省網平臺前已幾經倒手,價格不斷被抬高。部分患者在醫院拿藥仍然覺得貴。
即墨市衛生局副局長毛天訓稱,雖然試點醫院費了不少力氣,拿掉了作為醫院主要收入來源的藥品加成,但藥品在進入采購平臺前的流通卻不是醫院能夠控制的,破除“以藥養醫”只改醫院不改藥是不行的。
新聞回放
全省30個縣試點 取消藥品加成
2012年10月,我省正式印發了《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為破除“以藥補醫”,我省將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全省30個試點縣(市區)的縣級公立醫院要在2012年12月31日前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此舉將使試點醫院藥價降低15%左右。青島市參加試點的膠南和即墨共8家醫院于2013年2月1日正式取消藥品加成。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有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但藥品加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醫藥費用的不合理上漲,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負擔。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收入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 本報記者 楊林
15%加成的由來
醫院加成銷售藥品,以藥補醫的局面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政府的財力不足,放權給醫院將藥品加價后賣給消費者,改革開放后,醫院要負擔自身的發展資金和醫生的工資,在醫療服務價格受物價局制約的情況下,不得不通過藥品銷售維持醫院運行,以藥養醫局面長期存在。
通過進藥賣藥,醫院15%的藥品加成掙得并沒有“技術含量”,但絕大多數離開15%的加成根本維持不下去。青島市醫療機構2012年服務信息公示顯示,所有醫院的總收入中有近一半來自賣藥。
本報記者 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