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一個人要走很長的路,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突如其來的繁華和蒼涼才會變得成熟。在青春未散之時,最重要的就是去經歷,有些東西不能只活在屏幕上或敘述中。接到云大通知書那刻,我便已知是時候了!
這是王孝明騎行QQ日志里的第一段話,26歲的他從山東滕州騎行來昆明上學,總共要走2000多公里的路。8月4日,他已騎行了1790公里到達貴州鎮遠古鎮。預計他將于8月15日到達昆明。
出師不利 決心不改
6月底,王孝明收到了云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考取了云南大學發展研究院工程管理的研究生,8月23日開學。離開學還有將近兩個月時間,王孝明打算騎車來昆明。“既可以增長見識,也鍛煉一下自己!
家里人知道了他的想法,堅決反對。畢竟在此之前,王孝明從來沒有騎行過,一點經驗都沒有,路途遙遠,又是一個人。很多人也覺得他瘋了。王孝明卻不管那么多,開始做準備了。
他先在地圖上尋找騎行路線。向有經驗的騎行者請教,在網絡上查了不少資料。買了山地車和急救箱等裝備,然后試騎練習。家里人看他準備得挺認真的,態度也就軟化了。
7月11日,王孝明整裝出發。然而才走出25公里,就出了意外,山地車貨架的一根支撐軸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返回滕州。次日,修理好貨架,重新啟程。
“每蹬一步,都要咬牙堅持”
王孝明背著四五十斤的旅行背囊,騎著山地車,頂著炎熱,一路前行。 他每天平均騎七八十公里,中途休息,拍照發微博,晚上還寫日志。
常常騎到雙腿酸痛,屁股硌得生疼,“每蹬一步,都要咬牙堅持。”天氣變化也是很大的考驗。有時候前一分鐘還瓢潑大雨,后一分鐘又艷陽高照了。他記得,行至湖南常德時,溫度達到39度,在烈日下暴曬了一整天,他的身體已經快支持不住了,頭暈腦漲的,卻還得堅持推著車子爬坡,幸好他準備了醫藥箱,喝下了一瓶藿香正氣液,他才緩了過來。
盡管如此,王孝明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雖然伴隨著痛苦,依然很享受整個旅途。”大城小鎮走了不少地方,學工程管理的王孝明留意著這些地方的城市建設。
得到不少陌生人幫助和鼓勵
王孝明說,騎行的過程中,他得到了不少陌生人的幫助和鼓勵。就在前幾天,他還遇到了兩位熱情的大哥。當時在山路上,天氣炎熱,王孝明口渴難耐,水壺里的水不多了。 正好看到路邊有賣西瓜的攤位。兩位買西瓜的路人看到他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得知他是遠行路過,堅持請客給他買了一個西瓜。
一路上他還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騎友,有時候結伴而行,有時候交流經驗。不久前他還遇到了一位騎行老手,他告訴王孝明,過于疲憊是因為十幾天的騎行已達生理極限,是時候休息調整下了。王孝明聽取了他的意見,7月31日,他行至鳳凰,決定在鳳凰休整兩天。
截至昨天,王孝明已經到達了貴州鎮遠古鎮。一路飄著小雨,卻絲毫不影響他的心情,他預計還有十天左右到達昆明。他對接下來的路程充滿了期待。
相關新聞
云大還有一朵“奇葩” 從甘肅走到昆明
潘紅明是黑龍江人,2011年收到云大通知書的時候,他還在甘肅甘南跟朋友玩。他決定從甘南出發,直接徒步走去昆明上學。
“我想去那些小地方,火車、汽車都到不了。”所以他裝著3000多元,背了些衣物就出發了。不過和王孝明不一樣,潘紅明沒有選擇直達,而是繞道甘肅、青海,經過西藏,最后到達云南。
他基本沒什么具體的計劃,拿著一張中國地圖,一路問著就開始了旅程。 “有時候搭一下車,沒車搭的時候就自己走路。沒有什么具體的計劃,每天想走多久就走多久,累了就休息,不想走了就休息幾天!
每走到省會,他就會買好足夠的饃饃之類的干糧,以防路上遇不到人家,也好填填肚子。到了晚上,他就會在縣鎮一類地方找便宜的旅館住,要是找不到,他就裹上棉襖睡在路邊,他一直隨身帶著腰刀,以防萬一。
潘紅明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他的行程,到達了云大。如今他已經是云南大學新聞系的大三的學生!斑想走去新疆看看。”潘紅明說。
記者 喬長紅 實習生 顧雨婷(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