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魯強
今年7月,“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討論,各種各樣的聲音中,對于跟兒女一起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村老人,關注似乎少了一些。省城就有這么一批老人,他們不是濟南人,本可以在老家安享晚年,卻要為了兒女離開故土;他們本可以在樹蔭下乘涼消夏,卻要獨自守望孤獨與思鄉的憂愁……
他們與兒女生活在一起,但因為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和兒女相處的時間并不多;他們似乎享受著天倫之樂,面對陌生的城市其實有一些彷徨無靠。他們被稱作“老漂族”,是這個城市中的異鄉人,生活在這個城市,卻又游離于這個城市的生活之外。
幸福,離他們有點兒遠。
類型1
關鍵詞:孤獨 代表人物:李英芳 在家呆不住 打工被勸回
來自臨沂蒼山的李英芳,今年已經62歲了,她的兒子10年前來濟南工作,自從兒子結婚后,她也來到濟南照顧兒子兒媳的起居生活,陸陸續續在濟南生活也有七八年了。
想老伴兒卻不能回家
李英芳說,她的丈夫是老家一所農村小學的領導,她沒有工作,不過依靠丈夫每個月的退休金,生活還算小康。雖然全家都已經農轉非,在老家沒有耕地,但她在村里承包了幾畝地:“多少打點糧食,種點蔬菜,比買糧食買菜少花一些錢。”
后來兒子來濟南工作并安家,她也來到了濟南,“開始是老兩口一塊過來的,但是在這里什么人都不認識,老頭子受不了,就回家了。”
有了孫女之后,李英芳就更離不開了。雖然很掛念家中的老伴,可兒子兒媳都要上班,無法照料孩子,李英芳只能留在濟南。“有一年冬天,老伴自己在家燒煤爐取暖,發生了煤氣中毒,我都沒能回家。”說起這些,李英芳很無奈。
婆媳之間難免有摩擦
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免不了發生一些摩擦,比如孫女剛出生的時候,按照老家的規矩嬰兒要“睡頭”,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媳認為這種做法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堅決不同意。為這事,李英芳和兒媳生了好幾天氣。
李英芳還說,兒媳婦對她也很有意見,因為她帶孫女的時候說的是方言,所以孫女學說話的時候也會帶一些方言味,“孫女有時候渴了要喝水,會用方言說要‘哈水’,兒媳婦就認為我影響了孫女學說普通話。”
想打零工被兒子制止
后來孫女上了幼兒園,李英芳輕松了下來,卻感覺到了孤獨,她在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工作時間不長,正好適合她,誰知兒子兒媳都不愿意,“他們說我年紀大了,好好在家休息就行了,不用再出去勞累了。”
最終,李英芳干了一個月就被兒子勸回了家,工錢都沒要。“他們說是為我好,其實就是覺得丟臉。”李英芳說,她就是害怕一個人在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實在太“不得勁”了,雖然這幾年也認識了一些鄰居,但她就是覺得不如在老家的時候自在。
“等到9月份,孫女上小學之后,就用不著我在這了。”李英芳說,等那時她就回老家,以后肯定還會來濟南,但肯定不會再長久居住了,“也就是來濟南看看孩子游玩一番吧。”
類型2
關鍵詞:想家 代表人物:劉榮 老家的樹蔭 城市里沒有
上午11點多,南全福廣場附近一個涼亭里,劉榮正帶著小孫子玩耍,孫子才一歲多點,正是看什么都好奇的時候,劉榮不時將小孫子手中抓著的雪糕棒、瓶蓋等東西奪下來扔出去,“這么大的孩子,看見什么都往嘴里塞。”
劉榮家在濟陽,去年來到濟南帶孫子,雖然家不是很遠,可她依舊沒有太多機會回老家看看,“我抱孫子的時間比他媽還多,雖說小孩都跟媽媽親,但我看的時間長了,孩子看不著我就哭,他媽媽看不了他。”
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劉榮也有許多不適應。“怎么適應?畢竟兩代人有許多地方不一樣。”劉榮說,兒子小時候吃飯,她都是嚼碎了喂他,現在看孫子她還想這樣,兒媳婦堅決反對,“她覺得這樣太不衛生了。”
開始劉榮對兒媳婦的說法還不以為然,好在后來看了一個相關新聞,她也就認同了兒媳婦的說法。
坐在涼亭中,雖然日頭曬不著,劉榮還是懷念老家的樹蔭,“在老家的時候,這么熱的天,就是坐在樹蔭底下拉大呱,我家不遠就是一條河,就算是大熱天也有風有陰涼地兒。”
而且,兒子兒媳要上班,每天早出晚歸,都沒有時間和她聊天,“回到家兩個人都趴在電腦上,不知道是玩電腦還是忙工作,反正就是沒人和我說說話,只有小孫子過去搗亂的時候,他們才會想起我,讓我把孩子抱走。”劉榮語氣中帶著點埋怨。
類型3
關鍵詞:無奈 代表人物:孫紅芬 親家寵孩子 經常鬧別扭
同樣來給兒子看孩子的孫紅芬,說起來不是嚴格的“老漂族”,她的老家在歷城區西營鎮,因為小兒子在濟南市區打工,她跟著來到市區居住已經五六年了。
“先是接送大孫女上學,小孫女出生后,我又在家看小孫女,給一大家子做飯。”說起一家人的生活,孫紅芬很無奈,因為和兒子一家一起住的不僅有她,親家母去世后,親家公就和兒子一家一起住了。
“住在一塊就會有矛盾,我就看不慣她姥爺慣孩子的那一套,我大孫女都十四五了,是個大姑娘了,她姥爺還是把她當小孩似的寵著,我覺得就不應該。”為這事兒,孫紅芬和親家公已經鬧了好幾次,但是誰也說不過誰,兒子兒媳也沒法說服他們。
孫紅芬的老伴已經過世了,在老家還有一個大兒子,每過七八天,她都會回西營老家看看,“有時候,回去真是不想回來了,我也跟兒子說過,我想回去,但是兒子不讓我走,再說我還掛念著小孫女。”
類型4
關鍵詞:充實 代表人物:溫笙琳 經常唱呂劇 累并快樂著
家住七里河路南頭某小區的溫笙琳,可以說是“老漂族”中過得比較充實的一個。
溫笙琳是煙臺招遠人,今年68歲,有兩兒兩女,小兒子2000年山大畢業后,留在濟南工作成家,2007年下半年小孫女出世,兩口子來到濟南為兒子兒媳看孩子,從此成了一對“老漂族”。
每周都有三天唱呂劇
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濟南,老溫并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不適應,而是很快融入了“累并快樂著”的老漂生活。
“我從8歲就開始學琴,16歲登臺伴奏,愛好呂劇,我老婆子也能唱呂劇。”老溫用他的膠東普通話笑著說,來到濟南后,因為有老伴兒做家務看孩子,他不怎么忙,就報了老年大學。
2008年,老溫跟老年大學的一群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個劇社,每周一三五固定在百花公園練唱,兒子對他的愛好也非常支持,專門給他買了電動車和樂器、音響等。
家庭和睦讓他挺自豪
“雖然娛樂生活很充實,但我沒忘了照顧孩子,我們的家庭也是和和睦睦。”談起這個,老溫非常自豪。
老兩口和小兩口住在一起,兩代人之間觀念不同,難免有沖突,但老溫表示,他們家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兒,“有時老婆子對有些事看不過去就想說兩句,但都被我拉住了,我跟她說,年輕人的事讓年輕人自己去解決,我們老了就不要再摻和了。”
溫笙琳認為,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年輕人親歷過后才會認同,“就像是給孫女報輔導班這件事,原先他們給孫女報了四五個班,我從來不表態,后來還是他們自己發現孩子太累了,主動減少了報班的數量。”
兒子需要就不會離開
因為每周一三五是雷打不動的娛樂時間,老溫將需要他處理的事情都放在了每周二四六日。最近幾個月,老伴兒回老家照顧大兒子一家,讓老溫有些忙,“原先大兒子一家都是親家在照顧,這段時間,親家公生病住院,老伴兒就去他家了。我一個人又得顧著劇社的活動,又得買菜做飯照顧兒子一家,兩頭都挺忙。”
老溫說,只要兒子一家需要他,他就不會離開濟南。“每年也就是過年時一家人都回去,平時要照顧孫女,實在離不開。還有就是暑假的時候,我們老兩口會回膠東過一個月,就當是避暑了,不過也要帶著孫女,可以說,我們走到哪就帶著孫女到哪,這就是我們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