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內看海、成都暴雨,停車場變湖泊……雨季來臨,又到城市“看海”時。而在前天夜里的一場暴雨中,濟南的多處街道也水流成河。近年來,每到主汛期大中城市的排水系統總是被詬病。而千城一面的看海場景,根兒在哪兒?除了歷史欠賬造成的排水設施落后之外,在很大層面上和我國現行的城市排水標準設定過低有很大關系。 記者 孫曉偉 陳晶
[現狀]
城市排水 標準“滯后”
相比于四川的暴雨、武漢的城內看海,接連的幾場降雨,對于濟南城區的影響并不是很嚴重,在降雨之后,雨水很快通過排水系統排走。“目前并沒有因降雨啟動防汛應急預案,通過近年來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造,濟南市目前的防汛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濟南市防汛辦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降雨過程中,盡管有積水點的出現,但很快就排出,積水點都是臨時性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存在落后性。“現在執行的排水標準還是住建部頒布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1987版和2006版及《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 50318-2000)》……”業內的一位專業人員介紹,而根據這些標準,中國大部分城市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一般一年。“造成部分城市嚴重內澇的主因就是暴雨強度超過排水重現期一年一遇的能力……”該人士介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一般都是按照國家標準而來,標準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助紂為虐”,縱容了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落后。
[改善]
濟南排水標準 逐步提高到兩到三年一遇
2007年,濟南市遭受了強降雨的突襲,城市內澇嚴重,排水系統幾乎完全癱瘓。自此,濟南市對于城市排水管線、河道整治、積水點改造、防汛演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之前,濟南市排水標準基本上按照一年一遇,而近年來都是按照兩年一遇或三年一遇來進行設計的……”濟南市市政部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標準的改變非常復雜,與該區域的徑流系數、平均降雨量等等都有關系。
“現在濟南城區內的排水標準頂多到三年一遇,除了國家有標準之外,與濟南市的具體情況也有著重要的關系……”業內一位專業人士介紹,“主次干道的排水系統設計標準過高,下游泄洪道難以承載,造成排水不暢,也勢必會造成城市內澇的現象出現。”
而對于濟南而言,小清河是濟南市唯一一條東西向泄洪通道,65條南北向泄洪道內的雨水同時匯聚到小清河內,一旦泄洪能力超過小清河泄洪能力,很可能會引起倒灌,從而致使城市內澇出現。
[借鑒]
國外最高上百年 國內亟需提高排水標準
據了解,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防止城鎮內澇的設施上投入較大,城鎮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一般為5-10年。美國各州都將排水干管系統的設計重現期定位100年,日本下水道設計指南中,排水系統重現期標準可以提高到30-50年。
而我國出臺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06版規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匯水地區性質、地形特點和氣象特點等因素確定。在同一排水系統中可采用同一重現期或不同重現期。重現期一般選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即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一般選用3-5年,并應與道路設計協調。特別重要地區和次要地區可酌情增減。”
相比之下,國家強制性城市排水標準遠遠落后于國外。“現在國家有意向要重新修訂,修訂之后排水標準將會有所提高,”一位業內人士介紹。
現場
部分橋下積水嚴重:
非機動車道 成積水區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孫曉偉陳晶)9日早晨,在生產路鐵路橋附近記者看到,橋下已出現堵車現象,鳴笛聲不絕于耳。鐵路橋北首的一個井蓋已經被頂起,在道路東側形成了“馬路噴泉”,來往車輛紛紛避讓,有市民將一些雜物放在井蓋上試圖控制溢水,但效果卻不明顯,溢出的污水全部流入鐵路橋下的人行道上,造成人行道大量積水,來往騎車的行人紛紛抬高雙腳,生怕污水濺到自己身上。而鐵路橋西側人行道正在施工,積水情況更加嚴重,不少積水沿著路旁的排水管道流到了行車道內,引得司機埋怨聲一片。
此外,在歷黃路鐵路橋,記者也看到了相似的情況,雖然鐵路橋洞內沒有積水,西側的非機動車道卻成了積水區,最深處有將近十厘米。
對于這兩座鐵路橋人行道積水問題,天橋區排管中心主任劉峰表示這兩條道路地下管道建設年代較早,未實現雨污分流,短時間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管道就造成了水流外溢,形成積水。“濟南市雨污分流工程正在進行中,應該很快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