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與種植扎堆 蒜價神經脆弱
應該看到,信息不對稱是任何一個市場都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為什么這一問題在金鄉大蒜市場上表現得尤為嚴重?
許多金鄉人好奇的一個案例是:2010年11月23日朝韓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當天金鄉大蒜價格應聲下跌0.2元/斤。楊桂華介紹,不僅是這件事,但凡別的地方發生自然災害、爆發重大疫情或發生其他突發性事件,金鄉蒜價都會立即做出反應。至于金鄉蒜價的神經為何這么脆弱、對信息為何這么敏感,楊桂華說:“很簡單,就是金鄉大蒜市場太集中了。”
金鄉是全國最大的大蒜主產區和大蒜流通市場,又是全國最大的單一農產品交易市場,號稱是全球最大的大蒜生產基地和交易市常在金鄉南店子大蒜市場,一處縱橫幾十米的街角甚至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每天一大早便有大批儲存商和經紀人聚集于此進行大蒜交易。
當記者在清晨7時30分趕到這里時,已有近百名儲存商和經紀人聚集在此。一位儲存商介紹,到6月20日干蒜集中上市交易時,全國各地聚集于此的儲存商和經紀人將多達兩三百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部分大蒜交易便是在這短短的一處街角上完成。
正是由于大蒜交易過度集中,金鄉大蒜市場上信息傳播極快,市場對信息高度敏感,任何一粒石子扔進這塊小水塘里都會激起千層浪,信息不對稱問題被極度放大。
相比之下,國內很多農產品的市場交易非常分散,信息流動也呈現碎片化,交易者的行動和決策表現得很不一致。但在金鄉,任何一條信息都會立即從街頭傳到巷尾,被全國的大蒜儲存商和客商所知曉,人們立刻就會做出反應,而且,由于從眾效應,人們的行動高度一致,由此造成市場對信息的反應極度劇烈。虛假信息之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金鄉大蒜的市場行情,遵循的正是同樣的邏輯。
交易的過度集中還吸引了熱錢的大量流入。魏廣川表示,對于熱錢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從有利的方面看,熱錢的流入抬高了大蒜的價格,在大蒜價格低迷時起到托市的作用;從不利的方面看,在行情高漲時,熱錢的炒作對蒜價的暴漲暴跌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毛學峰表示:“市場并不怕資本流入,怕的是‘燕尾式資本’,也就是賺完錢馬上就跑了,猶如東南亞金融風暴那樣。所以,面對熱錢大量流入金鄉大蒜市場,政府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熱錢留下來為我所用。例如,可以引導外來資本投入大蒜的生產、存儲和研發環節,這樣不但不會危及大蒜市場,反而有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
除交易集中外,大蒜種植的集中也是金鄉大蒜的一大特點。據不完全統計,金鄉全縣耕地面積為87萬畝,大蒜常年種植面積高達70萬畝。“這里沒有哪個農民不種蒜。”楊桂華說。
在價格暴漲的年份,大蒜會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在價格暴跌的年份,也會使農民的損失慘重,種植結構的單一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生產風險。“都說‘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可大蒜不是生活必需品,它就是一個調味品或保健品,蒜價高時老百姓不吃或者少吃就是了,但蒜農卻要靠這個活命。”金鄉蒜農王貴顯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幾年蒜價暴漲暴跌,普通蒜農真沒賺到多少錢。”
對于種植大蒜的“路徑依賴”使蒜農難以調整生產結構以降低風險,絕大多數蒜農“有退意而無退路”。在被問及既然賠錢未來是否還種植大蒜時,王貴顯無奈地說:“種啊,不然還能種什么?”
對此,毛學峰認為,從歷史經驗和全國的情況來看,一村一品,甚至像金鄉這樣“一縣一品”的種植結構值得反思。“經濟學強調的專業和分工是有邊界的,但在市場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太專業就意味著太脆弱,不能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在談到如何化解蒜農種植風險時,毛學峰認為,可以嘗試建立風險基金,給蒜農買保險,用商業化的方式來保障蒜農的利益。
“世界上很少有農產品通過手機報發布行情信息。”毛學峰指出,這是金鄉大蒜市場上存在的一種怪像。
所謂“手機報”是金鄉市場上獨有的一種叫“大蒜行情”的手機短信,它提供每日價格行情和庫存量信息,訂閱價格一般為50元/月。中國證券報記者僅在金鄉大蒜國際交易市場走訪過程中就發現了4種這樣的手機報,而在整個金鄉,類似的手機報多達十幾種。
“這么多種手機報反映了人們對大蒜信息的巨大訴求,特別是關鍵的庫存量信息。”楊桂華說,“因為供需決定大蒜價格,確切地說,是供給決定大蒜價格,而供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庫存量上。”
不過,金鄉大蒜目前到底有多少庫存一直是個不解之謎。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金鄉詢問了多位儲存商,有的說有10萬噸,有的說有20萬噸,數字懸殊。那十幾種手機報提供的信息也迥然有別,特別是庫存量的信息甚至會“打架”。用魏廣川的話說,造成這種數據差異的原因是“利益”二字。
“利益”是記者在金鄉調研期間頻繁聽到的一個詞,甚至像“利益集團”這種略顯“高端”的詞匯也經常被掛在這個小縣城的老百姓嘴邊。這里幾乎每個人都在從事或曾經從事大蒜生意,他們根據各自的利益訴求,向市場釋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此影響大蒜的市場價格。
“你別看大蒜儲存商之間貌似有鐵桿交情,其實彼此的利益分歧很大。”魏廣川說,“例如,有的儲存商想見好就收,但有的儲存商愿意冒更大的風險多賺錢。對于賺多賺少的想法不一,利益分歧由此產生。”
于是,每個人都在向市場釋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導致虛假信息泛濫。“現在不是信息太少了,而是信息太多了,尤其是虛假信息太多了。”楊桂華說。正是這種虛假信息泛濫的狀態導致供需失衡的矛盾被成倍放大,嚴重扭曲了市場預期,蒜價暴漲暴跌成為必然。“例如,去年雖然大蒜產量減少,但最后的入庫量較往年并不少,而今年雖然豐產,但也是相對去年而言,放在往年僅僅是正常產量,但由于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準確數據,這種供求失衡總是被虛假信息左右。”
據當地業內人士介紹,市場上有兩三家相對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但沒有一家提供公開的庫存量信息。以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為例,協會將金鄉大蒜主產區即包括金鄉在內的周邊7個縣市分為28個區,每個區每天都有專門的調查員對所在轄區大蒜庫存量進行統計并上報,最終形成整個主產區每日的大蒜庫存量數據。但這些寶貴的庫存量信息最后卻是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倒不出。
對此,楊桂華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庫存量數據太敏感了,直接關系到很多儲存商的利益,貿然發布庫存量信息會得罪人。而且,即使你發布的信息準確又能怎樣?會被四處泛濫的虛假信息所淹沒。”至于如何打造權威性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發布平臺,這是楊桂華多年來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中國證券報記者離開金鄉時,楊桂華正在著手制定“大蒜指數”,該指數將考慮入庫收購期、冷蒜銷售期、種植成本、儲存成本等因素,希望能給有關部門和業內人士分析、預測大蒜行情提供一定的參考。
記者在查閱相關數據時還發現,除金鄉外,由于基本信息難以掌握,近些年來許多其他地區盲目擴大或減少大蒜種植面積,進一步加劇蒜價的暴漲暴跌。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大蒜產區的政府起到了“好心辦壞事”的作用。
“其實這些基本數據都非常容易統計,但相關政府部門一直沒有重視。”楊桂華說。毛學峰也表示,即使庫存信息采集不到,政府也應該進行基本的信息匯總,然后提供給市場以供參考,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