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月1日訊(山東臺 田曉梅 日照臺 豐峰)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港口設施,一直以來都是國有資本為主的建設領域。如今,在山東的沿海港口中,已經開始閃現出越來越多民間資本的身影。這些民資的試水,在加快沿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與國有港口間實現了互補經營。
日照嵐山區擁有國內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王繼武的公司距離嵐山港不到5公里,但他已經好久沒有從當地接卸過木料了。“如果出現壓港現象,每條船滯期費大約在50萬元以上,我們改到其他港口接卸木材,再陸運至嵐山,這樣,我們產品成本就大大提高了。”王繼武告訴記者。
改變從今年9月份開始,由民營企業嵐橋集團獨資建設的2個十萬噸級泊位及時投入使用。
“我們木材泊位從9月份開始使用已經接卸了10多船木材,30多萬方,這樣預計每年可以完成400多萬方,這樣就可以填補木材園區需求量的缺口。”日照嵐橋集團副總裁田林說。
兩個泊位的試水成功,不僅填補了市場的空缺,靈活的服務方式和價格定位也讓貿易商得到了更大的實惠。除了日照,目前,東營、威海、煙臺、青島等地的民間資本也紛紛看好港口建設這個投資新領域。在東營港,由政府投資8億元建設海上深水引橋,已經吸引了過百億社會資本在兩側爭相建設專用泊位。
山東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高福一告訴記者,民資進入港口有利于港口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形成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促進港口資源整合,這樣可以提高港口的綜合服務功能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們在東北亞航運綜合樞紐和物流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