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魯政發[2013]17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現就《意見》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意見》出臺的背景及形成過程
加快金融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對此也都有明確表述。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競爭力,維護金融穩定”。在這一精神指引下,今年以來,中央明顯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各項改革舉措不斷推出。今年6月份,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提出要把金融改革的目標聚焦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來。
就我省來說,近年來金融業發展勢頭良好,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金融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與先進省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面向社區和城鄉居民的小微金融機構偏少;創新意識不強,金融要素不夠活躍;金融運行中還潛伏一定風險隱患。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看,我省金融業發展正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如果我們抓住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把金融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優勢盡快轉化為資本競爭的優勢,就能搶占發展高地,如果我們思想保守,工作滯后,就會喪失發展良機。
省委、省政府對金融改革發展非常重視,省政府多次召開深化金融改革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省金融改革工作。根據省政府確定的戰略思路和具體要求,有關方面組織力量起草了《關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充分消化吸收了國家政策和先進地區發展經驗,經過了反復討論修改,于8月7日以魯政發[2013]17號文件發布實施。
二、《意見》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意見》在指導思想上,力求體現主題主線要求,體現省委、省政府戰略思路,提出按照科學規劃、協調推進、突出重點、注重特色和大膽審慎探索的原則,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初步建成與我省實體經濟相適應、市場化水平較高的現代金融體系。在發展目標上,提出到2017年底,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5.5%以上、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2%以上。在工作重點上,從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創新發展、發展和規范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金融服務、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營造金融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五個方面,提出22條具體任務和工作措施。
三、《意見》的內涵及特點
《意見》內容十分豐富,涵蓋面廣,信息量大,開拓性強,可以視為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意見》通篇貫穿了求變革、求創新、求實效的理念,體現出這樣一些特點:
一是堅持改革創新。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我省金融改革發展的重點,在于強化產權制度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組織體系創新、監管機制創新。《意見》面對形勢和任務的要求,著眼于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拓寬視野,創造性地謀篇布局,推動全省金融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
二是突出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踐充分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最好手段,凡是市場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行政和計劃手段都應該退出來。金融業就是一個應該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領域,唯其如此,才能將全社會資源配置得更有效率、更見成效。《意見》中提出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發展金融中介服務和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等,目的就是進一步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
三是大膽審慎探索。大膽是指金融創新,審慎是指風險防控,金融創新和風險防控猶如矛盾的雙方,互為攻守,相互依存。單純突出金融創新,或過分強調金融風險,都會失之偏頗,走入歧途。金融風險管理是我國金融業面臨的棘手問題,既有制度原因,又有技術因素,反映了金融監管滯后于業態和業務創新的客觀現實。在下步金融改革創新中,探索性、實驗性工作會很多,需要從制度設計、規則制定、流程再造、工作安排等方面進行嚴密部署,確保不發生大的問題。《意見》貫徹“兩手抓”的方針,在突出金融創新發展、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的同時,對完善金融風險防控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監管體制等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致力于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的金融監管體系,旨在追求金融改革發展與金融風險防范的矛盾統一,確保全省金融改革創新有序開展。
四是抓根本求實效。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發展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現實中我國不缺資金,流動性充足,但“錢荒”還是發生了,證實了部分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意見》牢牢抓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任務,提出的改革發展措施均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相對應,把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聚焦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來。
五是推動金融各行業協調發展。長期以來,在山東金融業發展中,銀行業“一業獨大”的局面十分明顯,實體經濟融資過度依賴銀行。目前,銀行業資產約占山東全部金融資產的94%左右,從銀行業融資占到社會融資總量的八成以上。這種局面一方面造成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這次出臺的《意見》,在強調充分發揮信貸市場融資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證券、期貨、保險、基金、股權投資、金融中介服務等行業發展步伐,推動金融各行業協調發展,努力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
六是借鑒先進經驗與發揮山東優勢相結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見》在研究起草過程中,廣泛借鑒吸收了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等金融業發展先進地區和國內已有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經驗,體現了“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山東的特色和優勢,力求在鞏固原有發展成果基礎上,取得新的突破。比如,為促進山東股權交易市場發展,《意見》提出了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的近期和中遠期目標,并力爭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建立雙向“轉板”機制,探索到滬、深證券交易所延伸掛牌的路徑。《意見》對“兩點一面”(濟南、青島和縣域)發展布局、金融對外開放、科技金融、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等,均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措施和要求。